“語文導學案”是教學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變傳統(tǒng)的封閉型教學為適應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教學;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所以要想把語文課講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提高能力,關鍵是教師要設計好導學案,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導”,即開導、啟迪的意思,是啟發(fā)式教學的精髓。一個“導”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在認知過程中,適當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習動機。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不僅能使學生不斷地體驗成功,維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而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縮短獲取知識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yǎng)探索問題的能力。
一、設計好預習環(huán)節(jié),以導促學
語文課前預習是“語文導學案”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既能充分體現導學案的“導學”功能,又是實現“主體先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可通過查字典、詞典、讀課文、背誦重點段落、收集各種資料等多種方式對課文進行自主預習,做到“有備而來”。教師要對預習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教給具體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如,我把預習的步驟定為:查(查字典、詞典,讀準字音,掃清生字障礙,搜集、了解課文的背景)、初讀(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二讀(再讀課文,理解詞語意思,積累優(yōu)美的句子、段落)、三讀(理清文章的層次,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四讀(提出不懂的問題留待課上探討)。
同時,還要根據單元主題內容布置單元的預習要求,如在設計《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要求學生先了解本單元有哪些課文;其次,具體地讀一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給大家推薦一篇自己喜歡的課文,說一說你推薦的理由。這樣學生對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對以后學習起到了一個導航作用。通過預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學生逐步掌握了正確的預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設計好預習檢測環(huán)節(jié),練習鋪墊
預習檢測環(huán)節(jié)在于檢測學生預習或對上一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檢測的方式靈活多樣:拼音填寫、漢字填空、理解詞語,也可以讓學生到前面板書,集體訂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展示自己,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
三、設計好新課探究環(huán)節(jié),突出重點
新課探究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首先探究的問題要精,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師設計的問題開展。其次探究的方式要精,要有啟發(fā)性,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在組內自主解決,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再次,對于在探究時沒有達成共性認識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補充,給予校正,做出講評。這樣,教師就把新課講解的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時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合作探究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主要方式,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同時,對新課的拓展延伸也很有必要。如,在學完新課后,利用課內學生學到的閱讀方法去完成課外閱讀,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訓練了學生的答題方法,同時也提高了閱讀水平。也可以針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整理到自己的預習本上。
“語文導學案”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導”促進學生的“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并樂于學習、樂于交流,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總之,要使語文導學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得以最好地發(fā)揮,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導學案,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貫穿于整個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引導下,成為 課堂上真正的主角,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才能真正活躍起來。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東遼縣宴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