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新課程標準展現了以人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合作學習,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
關鍵詞:游戲;創設;求知
一、創設游戲實踐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數學有較強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戲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就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活動案例(一)
1.游戲
摸圖形。同學們,想做游戲嗎?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袋子(袋子里裝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里面裝有很多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請一位同學把它們摸出來,其他同學一起說出圖形的名稱。
請兩名學生配合一下。教師把學生摸出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2.師:如果把這些平面圖形放回口袋里,同學們你能一下就摸出圓形嗎?有什么訣竅嗎?
生1:圓沒有角,而其他圖形有角。
生2:圓的邊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的邊是由直直的線段圍成的。這就是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點,根據不同點就很容易摸出圓形。
創設以游戲為主的情境,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什么樣的平面圖形是圓形”,初步掌握“圓形與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區別和聯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質疑,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誘導學生探索性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
“鑰匙”,以引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增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活動案例(二)
1.欣賞圖片
師:圓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有關圓美麗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這些圖片有:雄偉的建筑、精巧的工藝品、優美的舞蹈、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盛開的向日葵、碧綠的荷葉、水面上激起的波紋、星球的美妙光環都留下了圓的影子,可見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舉例生活中的圓
師:同學們見過哪些物體上有圓?
生1:硬幣、紐扣、鐘面上有圓。
生2:車輪是圓的。
生3:碟片的形狀是圓形
……
學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硬幣、紐扣、光盤、碗口、鍋子、鐘面……特別是大大小小的車輪都是圓形的。于是學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教師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種畫一畫圓,這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畫一畫、印一印、描一描,初步感知圓的知識。
三、創設動手操作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找圓心時,教師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空間,注重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從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案例(三)
師:同學們真聰明,下面請大家拿出圓片,找出它的圓心。
(學生小組合作,探索找圓心的方法,匯報發現)
生1:我們組是用反復折紙的方法找出圓心的。
生2:我們組是找圓中最長的線段的中心。
師:對折是我們找圓心的好辦法。
在畫圓時,讓學生用圓規嘗試畫圓、跟著老師一起畫圓等過程,最后通過畫大小不同的圓、位置不同的圓,鞏固畫圓過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課堂上操作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此時的數學是那樣生動具體,學生樂學、愛學。
整節課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學,探究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學生在實踐活動的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湖縣金湖娃藝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