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設《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目的,意在提升學生的品格及道德修養。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特別注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形成,通過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反思以及判斷是非的能力?!镀返屡c社會》從主題到內容,完全圍繞探究、體驗以及解決問題的角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進行指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自主學習;實踐
經過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想要把教學真正根植于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精神視野,必須從教學實例入手,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案例,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再現案例的真實,用學生身邊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判斷問題、觀察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學會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他們獨特的心理和眼光,用他們自己認可的方式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對于生活中的感受,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俗語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是為他們選擇了一種生活。通過源于實際的教育,來引導學生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增強學生對道德的認知以及體驗。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筆者認為要提升《品德與社會》的授課效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從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
國家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目的完全體現了國家對小學德育的重視,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工具,不僅要求學校的相關部門予以重視,也要求師生全體提升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認識,在任教方面,要配備專人進行授課,授課教師不僅要從思想上予以重視,更要以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讓課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能觸及學生的內心,觸動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而對其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及影響。
二、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走入生活,親自去實踐
學生的道德認識以及一些道德行為是否符合當前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否會得到人們的認可,這是在實踐中經常發生沖突的原因。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行為與現實發生沖突的后果,會使得學生對以往的道德教育以及《品德與社會》課教育產生懷疑,在一些善良的思想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時,我們不能簡單告訴學生要怎么做,而是應該采取符合實際的教育方式,教會他們應該怎么去做。并讓學生親自去試,使得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是非理念及明辨善惡的標準,從而建立自己的道德準則。因此,《品德與社會》課在授課過程中,應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從生活中去領悟、去感知,才能充分發揮授課的作用。
三、抓住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問題實質
培養學生在是非方面的判斷能力、道德方面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如何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僅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改進,也要求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融合創新性思維,在問題設計以及案例分析上,從激發及改進學生的思維模式入手,充分給予他們發揮自己見解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拓寬他們的認識及視野。作為教師,不應該用自己固定的教學模式來規范學生,應從多方進行引導,教育他們要以全方位、多視角看問題,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想法及觀念,要注意接納,學會用靈活的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實踐來樹立自己的善惡感、是非觀,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教育向生活開放,在實踐中非常重要,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去體驗、實踐,才能正確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才能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程取得實際效用。
四、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要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案例教育,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模式走進課堂,利用聲像結合,把那些抽象的觀點、枯燥的定理定義等都變得形象、容易理解。電教模式正是利用這種條件,為學生們接受教育、感受案例的真實性創造了條件,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性情,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比如,《品德與社會》課中在“孝敬父母”這節課上,教師先安排學生聽一段來自網絡的錄音——《感恩父母》,聲音舒緩而低沉,配合著鋼琴的樂聲字字撼人心弦,感人肺腑。接著播放學生都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當音樂聲緩緩響起,學生都不約而同含淚吟唱,使得授課氣氛一步步高漲,激發出了學生感恩的心以及奮進的力量,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也讓學生在一種富于感動與情趣的教學中,感到了精神的滿足,對自己所學深刻不忘。
因此,《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推出,有效地提升了教育的意義。我作為一名授課老師,雖然經驗不多,但希望和大家進行交流的心,卻非常真誠。希望我的小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教育的火花來點亮《品德與社會》的所有教學,讓學生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學會立足,學會感恩,通過自主實踐來享受學習帶來的更多快樂。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開通鎮七井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