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中藥材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試驗,比較了花生不同種植密度對農藝性狀、產量、產值等方面的影響,探討了利用白芍間作花生的可行性。結果表明,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為起壟種植白芍,壟高10 cm,廂面寬70 cm,兩廂間距40 cm,壟上種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個壟斜面種植1行花生,花生的農藝性狀如株高、莖粗、分枝數、開花數都以間作株距45 cm表現較好,間作株距35 cm次之,即花生間作株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單株充分發育生長;但在花生產量、產值方面,以間作株距35 cm為優選,其花生莢果產量(濕重)能達到6 467 kg/hm2、產值為19 400元/hm2。
關鍵詞:白芍;花生;間作;栽培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S567.23+9;S565.2;S3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361-03
中藥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產于安徽、浙江等省,按產地不同分別稱“亳白芍”、“杭白芍”等。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等功效。白芍為大宗藥材品種,年需求量在1萬t左右[1]。白芍生長周期長達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獲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場價格在8~30元/kg之間波動[2],因此單純種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場風險,農戶的收益難以得到保障。而多年生中藥材間作套種經濟作物或農作物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生活習性、不同生長季節、不同層次對光能及熱能的需求來提高對光、熱資源的利用程度,促進地下部分對水分、養分的合理利用,減少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頻率,增加土地產出,保障種植農戶的收益,化解種植風險,并能節約管理成本,真正體現了現代農業的循環性、節約性和多功能性,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3-10]。為此試驗開展了白芍間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討中藥材高產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應用可行性,為貴州省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中藥材白芍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在貴州省江口縣雙江鎮楊瀾橋中藥材種植基地實施,白芍為安徽省亳州市的亳白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為本所自育品種黔花生4號(A. hypogaea L. cv. Qian-No.4)。試驗地翻耕起壟,壟高10 cm,廂面寬70 cm,兩廂間距40 cm,壟上種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壟斜面種植1行花生,每窩2粒,花生種植密度設置3個處理,處理Ⅰ:株(窩)距25 cm;處理Ⅱ:株距35 cm;處理Ⅲ:株距45 cm;試驗地日常管理同常規大田栽培一致。白芍在2011年4月5日種植,花生在2011年4月25日播種;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別測定其株高、莖粗、分枝數以及開花數等農藝性狀,在收獲期分別測定花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完成實驗室考種工作,計算莢果的產量、產值;對花生的主要農藝性狀、考種結果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花生農藝性狀比較
試驗過程中花生的齊苗期出現在2011年5月12日,盛花期在7月15日前后,收獲期在9月10日。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別在3個處理里隨機挖取20株花生測定植株的農藝性狀,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花生的株高、莖粗、分枝數以及開花數等農藝性狀以處理Ⅲ的表現較好,處理Ⅱ次之,即花生種植的株(窩)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單株的充分發育生長。
2.2 花生植株生物量分析
2011年9月10日收獲花生時,在田間隨機從各處理里分別選取5株花生,共計15株,分別稱取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花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為x軸、地上部分生物量為y軸進行線性擬合,結果見圖1。線性方程為y=1.998 8 x+0.001 4(R2=0.520 8,n=15,P<0.05)。從圖1可以看出,花生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可見花生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花生的經濟產量。
2.3 花生產量與效益分析
2011年9月10日采收花生時,在田間隨機從各處理中分別選取3個樣方,每個樣方50 cm×300 cm,收取各樣方內所有的花生植株,帶回實驗室考種,考種結果見表2、花生產量及經濟效益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2可知,花生的單株分枝數、樣方莢果數在各個處理間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以處理Ⅲ的單株分枝數與樣方花生莢果數較多,處理Ⅱ次之,即花生種植的株(窩)距越大,越有利于單株的生長發育;不過花生的單株產量、單株重和百粒重方面各個處理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即花生種植的株(窩)距對生物量積累的影響基本一致;考慮到花生對白芍的生長影響和白芍收獲前農民的收益,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花生種植密度不宜過低或過高,這從表3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佐證。從表3可見,3個處理之間的的樣方產量差異顯著,以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中花生種植密度的處理Ⅱ產量和產值最高,即株(窩)距為35 cm的花生莢果折算產量(濕重)高達6 467 kg/hm2,折算產值可達19 400元/hm2。
3 小結與討論
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為起壟種植白芍,壟高10 cm,廂面寬70 cm,兩廂間距40 cm,壟上種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個壟斜面種植1行花生,株(窩)距為35 cm左右較適宜,其花生莢果產量(濕重)能達到6 467 kg/hm2、產值為19 400元/hm2。
由于白芍生長周期長達4~5年,在栽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夏秋季才可收獲,所以此次試驗還未來得及對白芍的產量進行分析。在試驗中觀察到,與單純種植白芍比較,白芍間作花生的田間表觀生長情況并無顯著性變化。此外,間作花生比白芍單作具有明顯優勢。首先是白芍間作花生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與空間資源,白芍為深根性植物,而花生根系發達,既能固氮又能疏松土壤,可使耕作層改善營養水平與物理結構,創造出一個白芍與花生互惠生長的有利根系環境。其次是白芍年生長周期與花生相近,可同季管理,因此盡管白芍生長周期長達5年,但間作花生后能以種促管、以短養長、以管促收,即花生的管理也兼顧了白芍的管理要求,如花生的除草施肥對白芍的生長發育也有利,花生封行后,雜草就難以生存,這對白芍充分利用陽光和土壤營養加快自身藥用成分合成與積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等將產生積極作用。初步統計每季花生的田間管理可以減少白芍除草2次以上,按目前當地白芍種植基地的除草用工統計,每公頃平均每次除草需150個人工,折合勞務費用達6 000元,2次就是12 000元,這樣每年就可節約不菲的勞務支出,能大大降低白芍種植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白芍種植基地第一年間作花生可為白芍幼苗生長提供較為理想的生境,尤其是2011年當地遇到了干旱,由于花生植株有效地保護了白芍幼苗正常生長,使一年生白芍植株平安度過了幼苗期,為下年的茁壯生長打下了良好基礎。第四是在貴州省引種發展中藥材,由于大部分農戶沒有種植過中藥材,對發展中藥材存在畏懼心理,一是怕種不活,二是怕賣不掉;尤其象白芍這類生長周期較長的中藥材農戶心理更是難以承受,而采取藥材間作經濟作物或農作物的栽培模式可以讓農戶感覺踏實,基本收益能得到保障,農戶就能安心去搞好中藥材生產。因此在新發展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推廣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具有保障種植農戶收益、化解種植風險,增加土地產出、節約管理成本的現實意義,可行性毋庸質疑,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陳世友.白芍行情等待突破[J].全國藥材信息,2011(15):6-7.
[3] 周麗莉,祁建軍,李先恩.間套作與中藥材的生態栽培[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4):77-80.
[4] 柴 強,黃高寶.間套種植對根系土壤酶及養分復合系統的影響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4,20(3):208-211.
[5] 王玉彥,吳鳳芝.間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 北方園藝,2009(8):136-139.
[6] 張 云.白芍藥材產地加工工藝初探[J]. 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0):993-995.
[7] 尕藏措.藥用植物白芍的栽培技術[J].青海農牧業,2007(1):38.
[8] 夏家超.中藥材白芍的栽培加工方法[J]. 農村百事通,2010(23):34-35.
[9] 楊友瓊,吳伯志.作物間套作種植方式間作效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192-196.
[10] 唐永生.間套作抗旱保豐收技術[J].致富天地,2010(2):28-29.
[11] 王 健,蔡崇光.花生、芝麻間作高產高效技術[J].遼寧農業科學,2002(1):44-45.
[12] 焦念元,陳明燦,寧堂原,等.玉米花生間作對玉米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6):11782-1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