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斑點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人工繁殖、苗種培育、食用魚養殖以及魚病防治等環節,為斑點叉尾鮰無公害高效養殖提供了一定參考。
關鍵詞:斑點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無公害;高效;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377-03
斑點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稱溝鯰(channel catfish),屬于鯰形目(Silurformes)鮰科(Ictaluridae),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大型淡水魚類,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肉質品位高等特點。1984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將斑點叉尾鮰引入中國,并結合中國國情開展斑點叉尾鮰生物學、人工繁殖與池塘養殖等技術研究,逐漸形成了池塘飼養斑點叉尾鮰系列技術[1-4]。本研究論述了斑點叉尾鮰無公害高效養殖關鍵技術,以供參考。
1 斑點叉尾鮰人工繁殖技術
1.1 親魚的選擇及培育
斑點叉尾鮰產卵用親魚的表觀性狀為:體長分別是頭長的3.88~4.17倍、體高的4.59~5.26倍、尾柄長的5.73~6.73倍和尾柄高的11.05~11.95倍。斑點叉尾鮰親魚適宜的繁殖年齡為4~8歲,體重為2 kg以上,體長為50 cm以上。培育親魚的適宜池面積為0.33~0.66 hm2,池深2.5 m,池底淤泥厚度在10 cm以內或硬底、砂底,池底平坦無洞穴。池塘培育親魚水質為:pH 6.8~7.6、溶氧量大于6 mg/L、氨氮量小于0.3 mg/L、亞硝酸鹽小于0.01 mg/L。雌雄放養比例為1.0∶0.8~1.0,放養密度為每公頃套養15 cm長左右鰱鳙魚種1 500尾,以調控水質。親魚培育中,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時其飼料粗蛋白為36%~38%;投喂新鮮小雜魚蝦前應消毒,消毒方法是將切洗好的動物性飼料用5%NaCl浸泡消毒5~10 min,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斑點叉尾鮰產卵用親魚池塘水質保持清新,溶氧量在6 mg/L以上,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10~15 d)沖新水一次,以促進親魚性腺發育。
1.2 采卵與孵化
親魚產卵受精需要產卵巢。產卵巢長60~70 cm、寬45~50 cm,親魚進出產卵巢口徑25~30 cm,一般可用瓦罐、牛奶桶、木箱等。產卵巢一端開口,便于親魚自由進出;另一端用尼龍紗網布封底,防止漏卵。產卵巢平放于離池岸3~5 m的池底,開口端朝池塘中央且用繩子捆扎,間距8~10 m。當水溫穩定在20 ℃左右時需要檢查產卵巢,及時清理產卵巢內淤泥、雜物等并清洗干凈。采卵時間宜在上午10時以后,產卵初期每2 d檢查一次,高峰期需每天檢查一次。采卵時先輕輕提起產卵巢,驅趕雄魚,然后用薄竹片輕輕從產卵巢壁上刮下卵塊,再用手輕輕取出卵塊隨水流入運輸容器內,讓卵塊全部浸于水中,同時防止陽光直射,迅速運至人工孵化場孵化。生產上一般采用孵化槽孵化,孵化槽規格為(3.0~4.0)m×0.6 m×0.3 m,槽內放置12個孵化簍(0.4 m×0.3 m×0.3 m),每個孵化簍可放置卵粒10 000~15 000粒。槽內安裝水車式攪水器,轉速為28~30 r/min。孵化用水需經過65目紗布過濾,pH 7.0~8.0,溶氧量在6 mg/L以上,水溫22~28 ℃,交換量在10 L/min以上。孵化槽必須放置在室內避光環境里,孵化中每天將卵塊翻動3~5次,以便及時清除卵塊上的附著物,剔除未受精、腐敗、被真菌感染的卵粒。
2 斑點叉尾鮰苗種培育技術
將出膜后帶卵黃的魚苗(俗稱卵黃苗、紅苗)培育成魚體全身灰褐色、體側出現不規則灰黑色斑點的養殖過程即為苗種培育。苗種培育池應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分開、排灌方便、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的地方。苗種培育用水需符合NY5051的規定,溶氧量應在5 mg/L以上,水溫23~30 ℃,pH 6.8~8.0,透明度40~45 cm。生產中一般將苗種培育分為魚苗培育與魚種培育兩個階段。
2.1 魚苗培育技術
采用面積為8~10 m2、深50~60 cm的長方形流水水泥池培育魚苗,進排水口需用孔尺寸為0.4 mm的網布紗窗攔住。培育用水應用80目篩絹網過濾,水溫20~30 ℃,孵化槽中的魚苗放入培育池時溫差不超過2 ℃。一般以放養出膜后第2天的卵黃苗為宜,放養密度為10 000尾/m2,生產上用內徑為1.3 cm的塑料軟管采用虹吸法將卵黃苗從孵化槽內吸出,放入流水培育池中。卵黃苗在流水培育池飼養3 d后,開始投喂活體浮游動物,隨后用活體浮游動物與微型顆粒飼料混合投喂,每4 h投喂一次。流水池需保持不間斷流水,適宜流量為16.7~25.0 L/min,保持溶氧量在6 mg/L以上,每天清理1次培育池底的有機物與污泥。魚苗體長達到1.5 cm以上可出池進入下一階段培育。
2.2 魚種培育技術
一般采用土池和網箱培育魚種。土池培育要求池形整齊、池底平坦,池深2.5 m,夏花魚種培育池每口池面積0.20~0.27 hm2;大規格魚種培育池每口池面積0.30~0.40 hm2;網箱培育大規格魚種每口箱面積15~20 m2。魚苗入池前,土池需要干池并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 800~2 250 kg/hm2,然后每公頃施用發酵腐熟的有機肥1 000~1 500 kg,培育池進水時要用40目篩絹紗網過濾,初次進水使池水深度在0.8~1.0 m之間。在培育池出現浮游動物后,水體透明度40~45 cm之間時可投放體長大于1.5 cm的魚苗。網箱應在放苗前7~10 d扎好浸泡在水中。池塘與網箱苗種放養密度與出池(箱)規格見表1、表2。
魚種培育階段一般投喂配合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如浮游動物、水蚯蚓、小魚蝦肉漿等)。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8%,粒徑應與不同規格魚種的口徑相適應;動物性飼料要求新鮮、無污染,使用前應消毒與清洗干凈。飼料投喂量根據飼養水體中魚體總重與水溫確定,常用日飼率表示(表3)。魚種培育階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5項:一是及時分池分箱,做到分級飼養;二是及時增加池水深度。養殖過程中要根據魚種攝食與生長的情況逐步加深池水,以不超過1.5 m為宜,加水時保持水體透明度在40~45 cm之間;三是定期(一般每15 d)檢查魚體規格,及時增加飼料投喂量;四是認真填寫養殖生產記錄;五是防治魚病。優質魚種一般體型肥滿、規格整齊、游動活潑、體質健壯、體色一致,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灰黑色斑點、體表光滑、黏液豐富、無傷無病無畸形。
3 斑點叉尾鮰 食用魚養殖技術
3.1 池塘養殖技術
斑點叉尾鮰食用魚的飼養池塘應首先進行清整和消毒。放養的魚種應游動活潑、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無畸形,一般放養全長為18~20 cm規格的魚種。每公頃放養斑點叉尾鮰魚種15 000~18 000尾,同時放養15~20 cm的鰱鳙魚種1 500尾左右。魚種放養適宜的水溫為16~18 ℃,魚種放養時溫差不得超過3 ℃。魚種放養前(包括以后分級、測重等操作后)都應用2%~3% NaCl溶液浸泡消毒5~7 min。飼養斑點叉尾鮰 的人工配合飼料,其衛生安全要求除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規定外,其粗蛋白含量應不低于32%,粒徑應與不同規格魚種的口徑相適應。
3.2 網箱養殖技術
飼養食用魚的網箱規格為5.0 m×4.0 m×3.0 m和6.0 m×5.0 m×3.0 m。放養的魚種應游動活潑、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無畸形。魚種放養前(包括以后分級、測重等操作后)必須用2%~3% NaCl溶液浸泡消毒5~7 min。魚種放養密度依其規格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尾重50 g魚種130尾;放養尾重100 g魚種120尾;放養尾重150 g 魚種110尾。網箱飼養斑點叉尾鮰食用魚的飼料,其衛生、安全與營養指標要求與池塘養殖所用飼料相同。
4 斑點叉尾鮰魚病防治
突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理念,把平時飼養管理納入魚病預防范圍,工作做細、做到位,對入池或入箱的魚種要嚴格進行檢疫和消毒[5,6]。在網箱飼養期間,每個月用生石灰在箱內潑灑一次,每次用量為25~30 mg/L;每半個月在箱內潑灑(或掛袋)二氧化氯消毒劑使箱內水體藥物濃度在0.3~0.5 mg/L,對在池塘或網箱內使用的所有工具要嚴格消毒。在斑點叉尾鮰養殖周期中,需注意預防的疾病主要有水霉病、小瓜蟲病、出血性敗血癥、腸道敗血癥、柱形病等。
參考文獻:
[1] DB42/T 658-2010,斑點叉尾鮰繁殖技術規范[S].
[2] DB42/T 660-2010,斑點叉尾鮰魚苗魚種培育技術規范[S].
[3] DB42/T 659-2010,斑點叉尾鮰養殖技術規范[S].
[4] 蔡焰值,雷曉中,楊德忠,等.斑點叉尾鮰受精卵水霉病中草藥防治的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5):1170-1172.
[5] 張幼敏.目標養魚新法·斑點叉尾鮰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6] 丁德明.斑點叉尾鮰成魚養殖技術[J]. 內陸水產,2005,3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