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Johansen協整檢驗,論證了陜西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以此為依據,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視為“三化”系統中的3個子系統,運用DEA方法計算3個子系統之間的兩兩關系以及三者間的協調度與發展度。根據協調發展度計算結果及其分級評價標準,結合陜西省各地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分別對各地市(區)的協調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全省及各類型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度;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452-06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2011 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三化同步”的推進,更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由此可見,“三化同步”是新形勢下對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深刻認識,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內學者做了許多關于“三化”的研究。王全書[1]、錢津[2]、夏春萍等[3,4]認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互為發展基礎,相互推動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系,但目前國內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5];徐大偉等[6]認為利益趨于一致是“三化同步”的內在基礎,信息充分和對稱是“三化同步”有效實現的必要條件。趙長保等[7]總結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三化”過程中處理諸如土地制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糧食安全、工業化資本積累等若干重要問題方面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今后“三化”發展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與帶動作用,實現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同時需要建立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提升同步的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市民化的機制,農業勞動力減量提質與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同時提高的機制,農地經營集約化與農轉非土地增值由“三農”共享的機制,農業生產流通方式與城鎮農產品消費需求變化對接的機制,城鄉第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互動的機制,城鄉公共財政均等化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機制等六大機制[8]。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將“三化”同步發展系統看成由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3個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是各子系統間通過要素間的關聯耦合而成的高一級的系統。專家學者們對系統協調的概念和內涵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與表述方式,如孟慶松等[9]認為協調是指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的和諧一致;李艷等[10]認為協調是一種管理職能,是圍繞組織發展目標對組織整體中各種活動的相互聯系加以調節,促使組織目標的實現;戴西超等[11]認為協調是指系統內在要素的有機統一,物質循環和諧有序逐層上升;杜志平等[12]認為系統協調是指系統內各層次、各子系統之間各種參數的和諧、結構和功能的相融、系統之間物質能流運動的穩態;穆東等[13]認為對于復合系統,協調是指某一時刻或某時段系統各要素之間和諧的良性狀態等。協同發展(Cooperative Development)是系統內部,以及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進,耦合而成的同步、協作與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它不是單個系統的事情,是一種整體性、綜合性和內生性的聚合,是系統整體中所有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作用的動態程度的反映[14]。同步推進“三化”發展,就是要將“三化”進行統一、協同和耦合, 重點改善目前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狀況,解決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等社會問題。
到目前為止,關于系統協同發展評價方法的研究較少,歸納起來基本有三類:第一類是經濟分析法,包括指標評價法、一般績效分析法和可能滿意度方法等;第二類是專家評價法,主要有評分法、優序法等;第三類是運籌學和其他數學方法,如多目標決策方法、AHP方法、模糊總體評價法和數理統計方法等, 但是以上方法所構建的評價模型對于指標權重的賦值主觀性、隨機性強。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方法能較為有效和便捷地解決多輸入、輸出的時序性評價問題,且很好地避免了主觀權重賦值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將系統論與“三化”協調發展的理論相結合,選用DEA方法,建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3個子系統,運用軟件LINDO 6.1測算兩兩子系統之間及3個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度,從協調和發展兩個方面來評價“三化”發展的綜合狀況。
1 “三化”協同發展的評價結構與數據來源
1.1 “三化”協同發展的綜合有效程度計算
“三化”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反映“三化”系統中各子系統內部的協同與發展狀況。通過C2GS2模型計算出DEA有效性來表示系統內部的協同和發展有效性。若Ci表示“三化”系統內部協同有效程度(即協調度),Di表示“三化”系統內部發展有效程度(即發展度),則系統內部的綜合有效度Ii的計算公式如下:
Ii=Ci×Di=σ0×(1/■λ■■)
其中,σ0是評價系統的C2GS2模型的DEA有效性, 反映系統內部各要素(指標)之間的協同有效程度,1/■λ■■反映評價系統的規模效益情況,體現系統的發展有效程度[14]。
1.2 子系統之間協同發展的綜合有效程度計算[14]
1.2.1 子系統A對子系統B協同發展的綜合有效程度計算 若Ce(A/B)表示子系統A對子系統B的協調度(e為example的首字母,下同),De(A/B)表示子系統A對子系統B的發展度, 則A對B的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Ie(A/B)的計算公式為:
Ie(A/B)= Ce(A/B)×De(A/B)
且Ie(A/B)≠Ie(B/A)。
1.2.2 子系統A對B、C 兩個子系統協同發展的綜合有效程度計算 若子系統A 對B、C兩個子系統的協同有效程度為Ce(A/B,C),發展有效程度為De(A/B,C),則得到綜合有效程度Ie(A/B,C)為:
Ie(A/B,C)=Ce(A/B,C)×De(A/B,C)
1.2.3 多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的綜合有效程度計算
1)反映2個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的計算。
Ce(A,B)={min[Ce(A/B),Ce(B/A)]}/{max[Ce(A/B),Ce(B/A)]}
De(A,B)={min[De(A/B),De(B/A)]}/{max[De(A/B),De(B/A)]}
Ie(A/B)=
■
2)反映3個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的計算。
Ce(A,B,C)=[∑Ce(A/B,C)]×Ce(B,C)]/[∑Ce(B,C)]
De(A,B,C)=[∑De(A/B,C)]×De(B,C)]/[∑De(B,C)]
Ie(A/B)=
■1.3 “三化”系統協同發展評價的輸入輸出指標的設置
本研究以陜西省為例,“三化”系統共分為3個子系統,分別為工業化子系統、城鎮化子系統和農業現代化子系統。各自系統的輸入輸出指標設定如表1。各指標的數據來源如下:各子系統有關就業人數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工業投資的數據來源于《陜西工業發展報告(2011)》, 城鎮基礎建設投資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1)》,工礦用地面積、城鎮建設面積和耕地面積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陜西省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集》。
2 陜西省“三化”系統協同發展有效程度實證分析
2.1 協整性分析
設定工業化水平指標為INDR;對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方法有多種,各種方法孰優孰劣目前存在著較大分歧。根據國際上的通常做法,并結合陜西省實際,本研究采用工業增加值占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其工業化水平。設定城鎮化水平指標為URBR,本研究采取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來表示城鎮化水平。設定農業現代化水平為AGRR,本研究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綜合有關統計數據,采用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指數來衡量陜西省及各地市(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圖1為1991-2010年陜西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橫軸代表年份,縱軸代表“三化”發展水平。
2.1.1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源數據易受經濟波動影響造成的指標數據的平穩性變差、異方差等問題,本研究對指標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15],將反映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指標處理為LNINDR,LNURBR和LNAGRR,且經處理后的指標并不影響原序列的協整性。
1)單位根檢驗。由LNINDR,LNURBR和LNAGRR時序圖(圖1)可以定性地判斷它們不是平穩序列。為避免“偽回歸”現象,本研究采用Eviews6.0軟件,運用ADF檢驗方法檢驗序列是否平穩,滯后階數的確定采用SC準則。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各序列在5%的水平下均為不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后在置信度為95%的置信區間內平穩,所以這些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即LNINDR~I(1)、LNURBR~I(1)、LNAGRR~I(1)。這表示三者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2)VAR模型的確定。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對這3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進行分析。由于Johansen協整檢驗法是一種基于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適用于多變量協整檢驗,因此在協整檢驗前首先要構造VAR模型[16]。在VAR(K)模型的估計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滯后階數K的確定。在選擇滯后期時,K的取值要恰當,過小難以完整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太大則會過于降低模型的自由度,直接影響模型參數估計值的有效性。為了選擇合適的K值,根據LR統計量(5%的顯著水平)、FPE最終預測誤差、AIC信息準則、SC信息準則與HQ(Harman-Quinn)準則等5個指標進行判斷,“三化”關系模型最終滯后階數為2,即VAR(2)。
2.1.2 Johansen協整檢驗 由于Johansen協整檢驗是對無約束VAR(2)模型進行協整約束后得到的VAR模型,所以該模型的滯后期是無約束VAR(2)模型一階差分變量的滯后期,所以JJ協整檢驗的VAR模型的滯后期為1。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可知,在1%的顯著水平上變量之間存在1個協整關系,即三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
2.2 協調發展度評價及結果分析
2.2.1 協調發展度評價 根據協調發展度評價要求,設定工業化子系統為系統A,城鎮化子系統為系統B,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為系統C;工業化子系統與城鎮化子系統的協同有效度表示為C(A,B),其發展有效度表示為D(A,B);工業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的協同有效度表示為C(A,C),其發展有效度表示為D(A,C);城鎮化子系統與農業現代化子系統間的協同有效度表示為C(B,C),其發展有效度表示為D(B,C);“三化”子系統間的協同有效度表示為C(A,B,C),發展有效度為D(A,B,C),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為I(A,B,C)。計算的主要結果如表4。
經過大量查閱相關文獻,并未發現有學者對“三化”系統協同發展度區間劃分標準做出判定。本研究在相關類似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經專家研討后確定“三化”系統協調發展度劃分標準及其評價。
2.2.2 結果分析 根據表4,結合表5的劃分標準及評價可知:2011年陜西省“三化”協同發展綜合有效度平均值為0.782,全省總體上處于中級協調發展水平,但是區域發展不均衡,區域發展差距較大。西安市、銅川市、延安市、漢中市、商洛市和楊凌區的協調發展綜合有效度接近于1或等于1,處于優質協調階段;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和安康市處于勉強協調階段;榆林市協調發展綜合有效度偏低,僅為0.378,處于輕度失調階段。
1)優質協調發展區。雖然西安、銅川、延安、漢中、商洛和楊凌區協調發展綜合有效度接近或等于1,但是這些地區發展情況有很大差異。由表4可知:①西安市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度、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分別為0.505、0.482和0.726,兩兩關系處于勉強協調或中等協調水平,彼此間差距較小,所以“三化”協調發展度很高。這主要是因為西安市逐漸向國際化大都市轉型,工業產值占GDP比重迅速下降,旅游業、文化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迅猛,使得新增加的城鎮人口中就業于第三產業的人數遠大于工業就業人數,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安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協調度不高的問題。另外,西安市的工業主要以重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對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的貢獻較小,這是造成其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較差的最主要原因。②銅川市和楊凌區的綜合協調發展度都為1,這主要是兩地地域面積較小(在陜西省各市區面積排名位于最后兩位),投入相對于其他地區較小,但產出水平(即工業化水平、城鎮化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其他地區較接近,都為0~1之間的數值,所以這兩個地區的綜合協調發展度很高,這也是用DEA方法測算系統協調度的缺陷之處(即只能測算出相對效率值)。但從實際的發展狀況看,銅川市和楊凌區仍屬于低水平的高協調。③延安市盡管“三化”表現出高度協調的狀態,但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卻較低。延安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嚴重失調,主要是因為近兩年延安市“三山兩河”治理工程的開展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環境改善,城市承載服務功能明顯提升,農村人口加快向城市轉移,城鎮化進程較快;而由于地形地貌復雜,延安市難以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程度高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滯后。延安市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度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以煤、油、氣等礦產資源開采為支柱的工業結構較為單一,輕重比例失調,工業的高速發展并未給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應有的技術、資金等支持。④商洛市和漢中市發展情況相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處于低水平的高協調發展狀態。商洛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嚴重失調,主要是商洛市的工業以黑色金屬礦產的開采特別是鐵礦的開采為主,吸納勞動力就業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不強,對城鎮化發展的貢獻較小;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部分選擇從事建筑業、餐飲業等服務性行業,或選擇跨省就業,這就造成商洛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不協調、不同步。商洛市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中度失調狀態,也是因為以重工業為主的失調的工業結構和農業產業關聯度低而造成的。
2)勉強協調發展區域。①寶雞市作為老牌重工業城市,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遭遇“瓶頸”。特別是隨著離退休人員的增加,大型重工業企業負擔過重,加之技術改造革新等需投入大量資金,寶雞市工業企業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與寶雞市工業化發展遭遇困境相反,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其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由此造成寶雞市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極度不協調。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協調,也主要是由于工農、城鄉之間關聯度低造成的,這與咸陽市的發展情況相似。另外由于咸陽市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主要是去西安市等外地或跨省就業,造成潛在城鎮居民的大量流失,不利于城鎮化的發展,導致兩者發展的嚴重不協調。②渭南市的“三化”發展較為“均衡”,“三化”兩兩之間或者三者之間的協調度幾乎都處在同一發展區間,即初級協調階段。而安康市“三化”發展則大不相同: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度為0.218,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0.143,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為0.035,失調嚴重。但是安康市“三化”間的發展度都大于或等于1,說明三者的發展都處于規模遞增階段,隨著投入總量增加及投資結構的優化,“三化”之間的協同發展度將會趨于優化。
3)輕度失調區。榆林市是陜西省11個地市中惟一的輕度失調區,其失調發展主要表現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嚴重不協調,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度過低。榆林工業以原煤、油、鹽等礦產資源的開采為主,2010年其工業產值占GDP比重達68.6%,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9.4%,位居全省第一;而榆林市農業由于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的限制,難以發展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于工業化進程發展較慢,兩者發展協調度偏低。城鎮化和工業化嚴重失調的原因是榆林市的高工業發展速度和相對緩慢的城鎮化進程。
3 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陜西省“三化”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且2011年“三化”協同發展的平均值為0.782,處于中級協調發展水平,但區域發展的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西安、銅川、延安、漢中、商洛和楊凌等6市(區)處于優質協調發展階段;寶雞、咸陽、渭南和安康處于勉強協調發展階段;榆林市處于輕度失調階段。陜西省工業化和城鎮化處于瀕臨失調階段,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處于輕度失調階段,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處于勉強協調階段。
為了推進陜西省“三化”由中級協調向優質協調轉變,需要遵循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內在作用規律,從薄弱環節和關鍵著力點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和支持政策體系。第一,消除體制性障礙,形成有利于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第二,基于城鄉統籌和包容性的視角,從宏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制定與農民工市民化階段相適應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采取多項措施加速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第三,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相互銜接,切實改變陜西省輕重工業結構嚴重不平衡的狀況;第四,做大做強省內中小城市和重點建制鎮,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機會;第五,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及技術推廣,發揮科技對農業的引領、支撐、保障、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精確化、標準化、組織化、品牌化,提升農業產業檔次與水平。
1)針對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度偏低的地區,建議在繼續推進工業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注意改善城鎮居民生活環境,完善生活基礎設施,加強城鎮的承載服務功能,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住房、教育、醫療等重要問題。特別是寶雞市、榆林市、商洛市等地應考慮改善目前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的工業產業結構,增加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輕工業的比重,以此來改變目前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嚴重失調的狀況。
2)針對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偏低的地區,主要任務是改變農業現代化短板狀況。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市(區)政府應增加財政對現代農業的投入,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資金、科技及人才支撐,而在這個過程中,現代農業的發展會也為城市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勞動力及潛在的消費市場,從而形成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良性互動。
3)針對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偏低的地區,除了要平衡工業結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與農業相關產業外,應增加工業對農業的資金、技術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支持,工業反哺農業,做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堅實后盾。特別是對于工業發達的地區如西安、寶雞、延安、榆林等應向農業做政策性傾斜,切實貫徹落實“支農”、“惠農”等政策,讓農業能真正受惠于工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全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N],河南日報,2003-08-21.
[2] 錢 津.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必要條件[J].前線,2010(12):37-38.
[3] 夏春萍,路萬忠.我國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條件分析[J].經濟縱橫,2010(8):61-63.
[4] 夏春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0):125-127.
[5] 王 貝.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關系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1(9):21-25.
[6] 徐大偉,段珊珊.“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與互動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2):8-13.
[7] 趙長保,陳 潔.處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若干問題的國際經驗[M].中國農村研究報告(2006).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97-102.
[8] 呂新業,青 平.中國農業經濟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 2011(12):106-109.
[9] 孟慶松,韓文秀.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0(4):441-443.
[10] 李 艷,曾珍香.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方法研究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5):50-58.
[11] 戴西超,謝守祥,丁玉梅.技術-經濟-社會系統可持續發展協調度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05(6):29-32.
[12] 杜志平,穆 東.系統協同發展程度的DEA 評價研究[J].統籌與管理,2005(1):75-81.
[13] 穆 東, 杜志平.資源型區域協同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5):106-113.
[14] 楊銀峰,石培基.甘肅省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2011(1):66-71.
[15]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20-122.
[16] 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