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公民教育主要通過學校的德育課程和相關的活動來實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學德育課程的演變過程看,公民教育經歷了狹窄化的公民教育、多維化的公民教育、成熟的公民教育體系,形成三個階段。以現行中學德育教材為基礎,透過對民族教育、民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教育等四個方面內容以及對教材編排、教學策略的分析,總結我國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呈現出的特點,展現了其發展與成熟的現狀。
關鍵詞:公民教育;學校德育;課程
公民教育指的是培養良好公民的教育,是一種協調個人與國
家、社會關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公民的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社會化。現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的西方,是近代社會文明的產物。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決定在初中開設公民課,開始實施公民教育。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呼喚具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相符合的民主政治意識和能力的公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公民教育體系。與此相適應,公民教育在我國學校教育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至今已發展為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本文試圖以分析新中國成立后中學德育課程體系的演變為基礎,來對我國學校公民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作一探討。
一、我國公民教育課程發展沿革
公民教育直接受社會發展條件制約,隨社會變遷而變化。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學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公民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狹窄化的公民教育。改革開放前,受時代的總任務尤其政治任務所左右,我國公民教育被政治教育所代替。此階段的德育課程基本要點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這樣的課程設置突出政治教育,而忽視了公民教育的民主、平等、權利、義務、主體性等方面內容,具有濃厚的階級性和繼承性。第二階段:多維化的公民教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也帶動了我國公民教育開始向多方面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德育開始注重培養人才,培養艱苦創業精神,樹立勇于進取、忠于職守等觀念。第三階段:成熟的公民教育體系形成。從20世紀末到進入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推動我國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完善,促使公民教育的內容體系、方式方法產生了質的飛躍。現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比較全面地充實了公民教育的內容,在教育策略上充分體現了公民教育的目標。可以說,以此為標志,我國成熟的公民教育體系已經形成。
二、我國現階段公民教育課程內容
綜合當代公民教育理論界對公民教育內容的劃分方法,這里從民族教育、民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教育等四個方面分析我國現階段的德育課程內容。
1.民族教育——培養國家民族意識,繼承民族文化
進行愛國主義民族教育是我國德育歷來的優良傳統,當然也是現階段德育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愛國主義、民族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公民身份和歸屬感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加強國際教育,克服長期“閉關自守”所造成的落后的民族意識,引導學生虛心學習世界各國人民的優點與長處,形成更為優秀的民族品質。
2.民主教育——發揚民主與法制精神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民主與法制教育一直不被重視。現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孕育了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主、平等、公正等觀念深入人心,推動現行中學教材在民主與法制教育方面拓展了更大的空間。從初中到高中的教材可以看到,法紀教育、民主教育、權利義務教育的內容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比如,初中教材要求學生了解行使選舉權的資格及法律程序,到高三的課程,更深入闡述了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雖然民主教育是以往我國德育課程中較薄弱的一項,但現在突出強調公民權利與義務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集中體現公民意識的培養,正是標志我國傳統德育課程向現代公民教育轉型的重大特征之一。
3.公民道德教育——提倡公共道德,形成新型的人際關系與文明習慣
道德教育是我國德育中歷來重視的一項內容,但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點。1988年,中學生主要進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及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1995年,增加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和環境道德教育。而現行教材中,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含心理品質的教育、道德品質的教育、價值觀的教育。比如,高二教材的理想教育,鼓勵學生學會樹立崇高理想,并把個人志向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以及通過艱苦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4.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教育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著相同的歷史問題,也有著不同的現實問題。作為合格的現代公民,必須清楚地了解社會的發展規律、發展趨勢,國家的基本國情、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知識。以往我國德育課程中很少涉及這些內容,而現階段德育課程著力加強了這一方面,向學生介紹有關社會的產生、發展和維系的一般知識,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的本質,掌握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方法。
三、我國公民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趨勢
考察實施公民教育的策略可以看到,近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的教材編排、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從教材的編排方式上看,我國德育教材逐步趨向于直觀性和趣味性,著力于緊密貼近生活,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回歸生活世界。德育教材內容編排的發展趨勢,能以學生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無論現在或將來),從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或可能充當的角色出發,如,經營者、勞動者、消費者、納稅人等等,向他們提供必要的知識、講解相關的理論,從而極大地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這就充分體現了公民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德育課程的教學上看,現行德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讓學生在主動探究、操作和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教師要設置一定的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親身參與和積極討論再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及學生自己的反思,使學生從根本上提高認識,并立志在生活中付諸行動。從實施公民教育的評價方式看,我國也一改傳統的依靠學生死記硬背的閉卷方法,改成開放性的開卷考試,其試題也大多集中于處理和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自己將來作為公民該如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等方面。總之,通過國家教育部門、學校及教師的努力,我國在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面將取得重大突破,真正使學生從知識、價值、態度、能力、行動等方面得到發展。
四、我國公民教育課程體系的特點
當前,我國德育中有關公民教育的內容設置和教學策略等,已構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概括起來,這一課程體系呈現出以下特點:(1)現有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對傳統德育課程的一種轉型。市場經濟的完善增強了公民的主體意識,并要求尊重個人的自由和個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也孕育了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順從心理向積極追求權利轉變,從封建保守向開拓創新轉變,由人治意識向法治意識轉變。而傳統的德育課程已無法完全勝任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通過傳統德育課程的轉型,強化包括愛國主義民族教育,民主與法制意識、權利與義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公民教育內容,才能更有效地為社會培養具備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及創新精神的公民。(2)現有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公民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就是一個社會培養新加入者成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員的教育過程,也就必然依據各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不同狀況有其不同的內涵。這樣,我國公民教育既不能像20世紀60~70年代一樣被“政治教育”所代替,也不能撇開國家的經濟、政治現象而獨立進行。(3)現代公民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能從我國現有公民教育課程體系的內容和策略上得到體現。根據前文對德育課程演變的分析,我國現行德育課程注重強調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意識,而現代公民教育所注重培養的公民意識也主要是以憲法意識為核心的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二者具有質的同一性。從基本內容和策略來看,我國現行德育課程恰恰正是公民教育所要進行的內容。因此,現有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能夠基本完成公民教育的任務。
參考文獻:
李萍,鐘明華.公民教育: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J].教育研究,2002(10).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
術學院)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