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有效學習。通過搭建平臺,協調學習環節,深度利用學習的主要載體,引導學生明確目標,發現問題,理清思路,構建結構,合作解疑,嘗試運用,并在反思中實現提升。
關鍵詞:發現;嘗試;反思
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應該是學生。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助、督促學生的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去發現、嘗試,不斷總結反思,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
發現是人類一切自我能力的核心,是創新的基本前提。每個人都具有發現的潛能。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正是這種好奇心激勵他們積極地在頭腦中構建他們所體驗到的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圖式,而這種圖式隨著他們的成長與更多的知識和記憶能力的獲得,也會更加精致和成熟。正是他們這種想要了解周圍世界的心理要求激勵他們去研究和構建他們自己的理論并進行應用。
一、課前引導明確目標
學習首先要明確目標,學生要學習什么,怎么學。他們關注什么,學習的困難在哪里,學習的興趣在哪里。了解了這些,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為此,在教學中要運用《政治課課前預習信息反饋表》,讓學生自主在課前通讀課文的過程中初步整理關于本課的疑難問題、重點問題、感興趣的問題、相應的背景素材以及學習本課的建議等。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明確自己聽課的重點,著重突破的知識,需要關注的內容等。老師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學生的情況,以確定備課的重難點、疑點,學生可以交流的內容和教師需要拓展的內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學情,更好地備課,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深度閱讀發現問題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載體。如何通過閱讀課本把握其中的知識、理解其中的觀點、領悟其中的精髓,這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由淺入深,認真閱讀教材,在通讀課文時發現并劃出相關的概念、觀點、原理等,大致了解課文所講的內容。針對閱讀中一些新的表述、概念,課文本身沒有解釋的,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相關的工具書主動查找。在掃清基本閱讀障礙后歸納出每一段落的意思,找到不同段落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理出中心問題。在師生的交流練習過程中,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時重新閱讀課文,找到相應的理論依據。或澄清疑點、或論證結論、或明確表述等,從而準確閱讀教材,讀活教材。
三、解讀標題理清思路
政治學科的教材編寫有著自己的特點。每一模塊分解為不同的單元,每一單元由不同的課題組成,每一課題由不同的框題組成,每一框題由不同的目題組成。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引導學生從標題解讀中發現有效的信息,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能明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思路。例如,政治生活第二單元,講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從標題的構成來看,本單元講述的主體(對象)是政府,方向是突出為人民服務,體現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圍繞這一思路,要思考政府為什么要做到為人民服務,通過什么表現出來(或體現在哪里),怎樣才能做到為人民服務,公民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政府。這一線索的梳理,基本上涵蓋了本單元的問題,而且學生對知識脈絡比較清晰。從這一課的標題來看也是如此。例如,經濟生活第二課,講的是多變的價格。在教學中要抓住價格這個核心詞,體現多變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價格,價格為什么會多變,有規律嗎?價格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給我們什么啟示。通過解讀標題可以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課的知識,為學生深入學習、描繪總體框架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閱讀教材,提高閱讀能力。
維果斯基認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和感到困惑的情景而努力去解決由這種經歷引發的認知沖突時,他的智力就會得到發展。在教學中應該及時引導學生質疑、嘗試解決問題。
四、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讀書既要把課文讀厚,又要把課文讀薄。因此,讓學生學會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網絡體系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把握課文,并從理論的高度(內在邏輯的角度)掌握知識,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的方式很多,有關鍵詞構建、主體構建、宏觀構建、中觀構建、微觀構建等等。比如,圍繞關鍵詞,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概括知識。縱向梳理適合于知識本身的記憶,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四個方面進行。比如,關于公平。什么是公平(含義),為什么要實現公平(實現公平的必要性),實現公平有什么意義(實現公平的重要性),怎樣才能實現公平(實現公平的措施)。橫向梳理適合于知識的整合,側重于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關于消費。從經濟生活本身來說,可以從生產與消費、價格與消費、收入與消費、宏觀調控與消費、經濟全球化與消費、消費心理和消費觀與消費等等。還可以從不同模塊的關系來構建。這樣能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圍繞某一視角重新整合,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
五、小組合作共解疑難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重視過程和探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中有較大疑難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整合小組的智慧加以探討,嘗試解決并交流心得,不僅能獲得知識,而且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在合作的過程中感悟團隊的力量,培養合作的意識。如何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通常要把學生分成4~6人為一小組,并且在小組內部要有明確的分工,有主持人、發言人、時間控制員、記錄人等,并填寫相應的表格,使學生養成習慣并為后續的研究積累素材。合作學習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具體視教學的情況而定。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如何尋求有利的外部條件,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智慧,促進共同發展。
六、模擬命題促進運用
一直以來,練習是由教師來設定(包括數量、難度、側重點等)的,特別是有經驗的教師往往能恰當地把握這一關。在這種大環境下,學生往往是被動地去訓練,以完成老師既定的目標。久而久之,學生做題的積極性和樂趣會淡化,隨之增加的可能是功利目的。如果適當地讓學生動手設計練習,教師加以引導,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中,適時讓學生圍繞某個考點設計一題,甚至一課一練、單元測試練習、以熱點材料為背景的綜合性練習等,效果頗佳。因為這會讓學生體會到做老師的興奮和苦惱,學會尊重和理解。同時,學生由于好奇心、成就感、自尊心的驅使,都想出好練習。學生不僅設計練習,而且要負責分析,這必然要求學生理解設計問題的內容、考核目標、解題思路、答案組織等。這就把前面老師教給學生的解題方法全面地運用到實際中,尤其在熱點背景的問題設計中,更能體現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情感體驗、價值取向。最終實現政治課教學中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啟示我們要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反省,在反思中更好地學習、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離不開反思。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其實,學生的成長同樣需要反思。反思是人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后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包括引起思維懷疑,尋找、搜索和探索活動,求得解決疑難、處理困難的辦法。通過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效地把握事物內在的聯系,形成新的判斷,獲得新的知識,才能促進人自身的發展,為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多維反思提升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爭取同伴的互助,同時還要自我反思。這是學生走向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感受知識,思維碰撞,感悟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課前、課中、課后、練習后、考試后、反思后的再反思養成反思的習慣。
具體來說,上課前思考這堂課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運用哪些方法,自己容易理解的是什么,難以把握的是什么,課文所涉及的知識自己已經掌握多少,聽課時應注意什么等等。在聽課中,思考自己原先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是否相同,或者是否有新的啟迪。在每一堂課后,回顧所學知識,把自己認為比較難理解的(或不清楚的或重要的)問題寫下來,并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與老師或同學交流。練習之后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與問題相關的知識,是否達到了通過練習掌握知識的目的;回憶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找出其中的問題;思考還有沒有更簡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題方法。考試結束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試卷進行分析反思,包括思維過程的反思,解題方法、技能的反思,題目立意的反思,考試策略的反思,考試心理的反思,錯誤反思。通過不斷地反思,找到問題的癥結,可以解決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又可能會出現另外一些新的問題或者是所采取的辦法有缺陷,這都要求對原有反思的問題和結果進行新的反思。這些結論是否完全正確?是否唯一可能?是否為最佳方案?當條件變化時可能有哪些新的情況?這些結論對今后的學習有何指導意義?經過一系列的反思,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促進有效學習。
教育是希望通過教育者的活動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能夠教育自己和教育他人。授之以漁,搭橋鋪路,以期如此。
參考文獻:
[1]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施良方.學生認知與優化教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1.
[3]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
[4]劉焱.構建政治課有效課堂的思考.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