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對中小規模教研組活動現狀的觀察和對當下教研環境的思考,積極進行了中小規模教研組“備研訓思”活動策略研究,不僅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也促進了學校教科研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小規模教研組;備研訓思;活動策略
作為我國特有的學校中基本教師研修組織,學科教研組建設注定是一個恒久而常新的研究與探索命題。我們以校為本打造的教研組新型“備研訓思”活動模式,是立足一線教學操作層面解決中小規模教研組活動困惑的積極探索。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學校一線教師已能打破年級壁壘,實現與同行、能手、名師深入的交流、探討、合作、學習的愿望;能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促進學校教學的研究,改變教師孤軍奮戰、憑個體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的狀態,從而實現信息傳遞快捷、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使教師深刻體驗“備研訓思”活動模式的魅力,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插上翅膀,開創教研“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新局面,從而促進學校教科研可持續發展;讓教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引領,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一、問題的提出
1.基于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
教研組活動應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是教師生發教育能力和產生教育智慧的源頭。著名教育家葉瀾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了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為一位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了三年的反思,就極有可能成為名師。”如何發揮教研組的集體智慧,減輕教師不必要的負擔,變革傳統的教師枯燥繁重、孤軍作戰式的抄或寫教案,讓教師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教研、反思上?本課題的研究,致力于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以期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校本教研之路,改變教師自身的生活方式,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2.基于中小規模教研組活動現狀的觀察
從中小規模教研組活動現狀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教研組規模不大且師資分布離散。調查顯示,目前許多學校教研組規模不大,轄下同一備課組人數都比較少,多的5~6個,少的2~3個,開展集體備課氛圍不足,加之教師辦公以年級為單元呈離散分布,教研組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2)教研形式枯燥單一,活動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學校,在學期中間開展的很多活動局限于表面形式與走過場,不是真正從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出發,活動內容比較單一,一般的都是通通教學進度、出出單元卷子、講講學生中的錯誤現象,由組長找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來學習或安排本組幾位老師輪流開課,然后聽課、評課,研討氣氛不夠濃郁。(3)教師從教研活動中受益甚微。目前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心態或礙于情面,評課時不敢也不愿意講真話;或敷衍了事做做樣子,應付學校或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沒有了興趣與激情,教研活動的質量自然每況愈下,個體從中的受益必定甚微。因而,中小規模教研組目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校內外時間短促的教研活動僅起到了在點上的交流作用,教師間的橫向交流還不夠通暢,已遠不能滿足廣大教師成長的需要。
3.基于當下教研環境的思考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展了當下教研的新時空,極大地方便了基層學校和廣大一線教師的交流,尤其是各種開放的教育網絡平臺,提供了優質教學資源和教育教學交流切磋的平臺,成為教師減輕教學負擔優化課堂教學效益的“好幫手”,為革新傳統的教研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中小規模教研組“備研訓思”活動模式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能。
二、概念界定
備研訓思:“備”指以備課組為單位,主備人在廣泛收集校內外教學資源、征集同伴意見(可依托網絡)制訂出初案的基礎上,主動召集備課組成員進行二次集備從而形成教學預案的備課活動;“研”指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的課堂實踐、觀摩、研討活動;“訓”指由資深教師面向教研組內成員根據研討課類型由點及面進行相關主題輔導的培訓活動;“思”指教研組內成員在經過感性實踐活動和理性主題學習的基礎上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內化提升活動。
中小規模教研組:意指一般由若干個3~6人的備課組組成的教研組。
三、“備研訓思”教研活動模式的實踐策略
1.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研活動中,往往把教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其實每個教師本身也是一個資源庫,他們的經驗、學識、品質、情感等,在解決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開展“備研訓思”課題研究中要注意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在對話、交流、協商過程中,不僅得到專業引領,而且積極參與構建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從中繼承和發揚教師的隱性知識,讓每個人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氛圍的熏陶。
2.以“大集體備課”為突破口,逐步形成帶動教師研訓、反思的系列活動
以人人主備精品課為抓手,可以激發教師產生精心備課、尋求交流研討的內在需要;以集體研課磨課為載體,可以聚焦課堂,發揮精品課的輻射作用,促進組內教師協作互助;以校本主題培訓為平臺,可以發揮專家的引領作用,提高教師學科理論素養;以深度參與促反思升華,可以不斷矯正及完善教學行為,提升群體智慧,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
3.打造互助團隊,加強同一學科教師間的學科專業性聯系
教研組推出的每一位教師的教研課,既要代表他本人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時也要體現團隊智慧的結晶,實現借助教研組“群體”的力量幫助教師“個體”提升專業素養,將校本培訓推向更深層次,從而克服新時期凸顯出來的中小規模教研組由于師資離散造成教研活動松散、流于形式等現實問題。
4.強化教研組過程管理
主管教學的領導深入各學科組,深入教學一線,既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和教師一起探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支持教師的大膽實驗與創新,又以領導者的身份對各組的教研工作實行監控、檢查,加大指導力度,使教學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深入。另外,注意加強各組教研資料的收集與管理、總結與提升工作,靠過程落實教研目標,在漫長的教研歷程中留下各組教研真實而深刻的印跡。
5.引入教研激勵機制
教研活動的開展需全體教師自愿地投入其中,形成一股參與教研的內驅力。我們將激勵機制引入教研工作,先后制定《教師業務考核條例》《優秀教研組評比及獎勵辦法》等激勵措施,鞭策教師團體努力搞好教研工作;開展各種評比活動,促進教師競爭意識的形成,使更多的教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搞好集體教研的熱情;設定教師業務考核獎次,掀起爭創教研佳績的熱潮,在學校中形成濃郁的教研氛圍,促使教師從看似平淡的工作中,不斷發現新意,獲得成就感,切實提高教研質量。
參考文獻:
[1]姜興明.中小學教研組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 2004(19):28-30.
[2]陳驍.教研組:提升教師實踐智慧的重要陣地:訪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泠元教授[J].現代教學,2007(3):10-12.
[3]陳桂生.我國教研組演變的軌跡[J].教育管理研究,2006(4):38-41.
注:本文為江蘇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中小規模教研組“備研訓思”活動模式的研究》階段成果,課題批準文號:D/2011/02/49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