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寫字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師對漢字書寫知識方面的缺失,對寫字教學認識上的缺失,對寫字方法指導上的缺失,致使寫字質量難以提升。
關鍵詞:寫字教學;知識;認識;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對寫字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在“課程階段目標”中對寫字的數量也做了相應的調整,量的調整是為了質的提升。然而,縱觀小學語文寫字教學,教師仍然存在著很多缺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對漢字書寫知識上的缺失
教師本身對漢字書寫知識知之甚少,基本筆畫的頓收、結構上的穿插避讓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寫字指導顯得不得要領。如,“人”字在漢字中做頭、做腰、做底時書寫的變化;“迷、退、送”等字中“米、艮、關”與走之旁組合時筆畫的變化……類似此般的規律性知識教師本身沒有掌握,所以指導學生書寫便成了無水之源、無根之木,學生對漢字的書寫技巧很難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二、教師對寫字教學認識上的缺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普遍應用,電子文本取代手寫文字似乎成了一種發展趨勢,這使部分老師對漢字的書寫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學生的字寫得好與不好不再那么重要了,因為電腦打印出來的字規范、端正、整潔,比手寫的好上百倍千倍。在教學中,寫字指導便成了可有可無的環節,有時間就寫幾個,沒有時間就不寫或回家寫,學生的練字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還有一部分教師單純地把寫字當成鞏固識字成果的一種手段,當成進行書面交流必備的一種技能加以訓練。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會不會寫上,而非寫字的質量上。每個漢字都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書寫加以識記。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漢字書寫對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把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作為寫字教學的目標,沒有站在漢字文化傳承的角度思考問題,弱化了漢字書寫本身的價值。
三、教師對指導寫字方法上的缺失
教師對寫字教學缺少示范,沒有認識到范寫的重要性。有的教師用多媒體替代范寫,有的教師只是口授一下要領,不范寫。如,有位教師在指導“母”字的書寫時,對照田字格反復強調每一筆的占位,每一筆的走向,強調多次后讓學生寫一寫,然而學生還是不得要領。對學生而言,初始階段寫字技能的掌握更多依靠的是教師邊陳述要領邊范寫。教師的粉筆字示范能給學生最直接的視覺表象和運動表象,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體會就會形成正確的視覺表象,有了鮮明的視覺表象,學生的運筆就容易符合要求。而多媒體的示范是間接的,是難以實現上述效果的。
另外,教師的寫字指導往往面面俱到,沒有重點。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有的教師指導學生寫字不惜余力地逐字指導,既無規律,又無重點,結果是哪個字都不扎實,哪個字指導得都不細致,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寫字過程也是只練不評,只評不改,學生因缺少反思與行為矯正的過程,所以書寫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