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參加工作沒幾個年頭,但是每堂課下來,自己的感受還是非常豐富的,因為每堂課給我帶來的都是內心的極大沖擊。在進行相似三角形性質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本著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的理念,大膽地把每一個關鍵知識點的導出都交給學生來完成。在上課之前我還在猶豫是不是把相似三角形的三個重要性質中的第一條由我來啟發給學生,然后讓小組交流的方式來推導第二條相似三角形對應中線的比等于相似比,對應角平分線的比也等于相似比。但是學生給我的永遠都是驚喜,當我把第一個引入的問題拋給學生的時候,我觀察學生的反應,似乎覺得接受起來并不成問題,于是我大膽地把第一個問題交給學生,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線的比等于相似比如何證明?小組的四個學生都開動了腦筋,我走到學生中去,我聽見的是陣陣的爭論聲,有的學生說猜想到了這個性質,有的學生說該證明左邊的兩個小三角形相似,有的說該證明右邊的兩個三角形相似。這里,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無論學生怎么去證明,都給予了鼓勵,當韋××同學走到黑板前大膽地把他們小組的結論加以證明的時候,我覺得我的設計是成功的,數學課就該交給學生自己來探究。當完成了一條性質的探究過程時,我及時地精選了兩道與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線的比等于相似比的練習題,目的是強化學生的應用,保證每個學生都會用這條性質解決一些問題。接著第二條性質的得出就顯得有點吃力了,學生的討論時間也偏長了一些,因為學生在進行相似三角形判定時,總是覺得利用兩角相等來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是比較容易的,利用三邊對應成比例來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也容易,唯獨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夾角相等來證明三角形相似,總是感覺不順手,這時我走到學生中間去,對小組探討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指導,接著進行了兩道基礎題目的訓練,其中一道題目由學生展示并來講解,基本還是成功的。接著是對最后一條,相似三角形對應角平分線的比等于相似比的證明。證明過程較為順利,題目的解決也很順利。
定理的推導過程基本完成順利,接下來是這條定理的應用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進行例題講解過程中,我把例題的第一問證明三角形相似交給學生來完成,用以鞏固學生對判定定理的熟練程度。第二問由我講解并板書,讓學生體會幾何題推理的嚴謹性。接著是鞏固練習,加強學生對應用的掌握程度,在變式訓練中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遷移能力,一道數學題既用到了勾股定理,又用到了勾股定理求斜邊高的問題,又用到了本節課所學的性質。這是本節課的升華,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在最后一道題中把三角形內接正方形的問題,遷移成長方形的問題,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知識點的遷移利用。在課堂小結中,讓學生談體會、談困惑,真正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主要談一談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首先大膽嘗試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同以往的課堂相比,不同點在于,學生的臉一直是微笑著的,表情很豐富。有困惑的、有滿足的、有開心的、有自信的……而以往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臉上是沒什么表情的,有什么比讓學生開心地學更讓人滿足呢?同時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照顧了一部分基礎一般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有的學生獨立創新的能力強,而有的學生還是要加強知識點應用的訓練,所以,在每條性質推導結束后,我都安排兩道學有所獲基礎性強的題目,這樣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教學設計,帶動全班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同時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上,使本節課的容量非常大,尤其是本節課的難點突破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在幾道變式訓練以及提高題目上,使本節課的難點得到強化,讓學生學有所獲。
下面我談一談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是剛剛嘗試教學方式的轉變,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掌握程度還是略顯不夠,尤其是在學生活動中總是擔心學生的整體掌握情況。
正是對學生的不夠自信,導致本節課的重點部分講解花費的時間稍多了一些,20分鐘左右。而難點的突破上還顯得有點倉促。同時在小組交流討論過程中,總是期望每個學生都能有同樣的收獲,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每個學生適應教學改革的過程都不一樣,有的學生一直就喜歡這種交流式學習的方式,而有的學生被動慣了,在小組交流的時候習慣于聽別人的見解,忘記自己的主動作用,這是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重點改進的地方,要讓每個學生都習慣于積極主動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真正成為掌握知識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人。在嘗試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無論對學生還是對于我而言,都是個痛苦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是自我的懷疑,然后是摸索的前進,接著是欣然的驚喜,然后是品味成功的喜悅,而我現在正經歷著摸索的前進階段,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而老師就是一盞指路的燈,指引學生朝著真理前進。
一堂課下來,總是帶給我很多思考,更多的是對本節課的反思,作為一個青年教師來說,我希望把我的每一堂課都上好,期望每堂課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收獲。我已經習慣于課下去反思,因為反思的過程是我準備下一次前進的過程。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石廈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