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細節描寫在整個文學作品中雖屬“細胞”或稱“一枝一葉”,但正是由于它構成了散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和小說、戲劇中社會環境、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因而它在文學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無限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細節描寫;生活細節;情態細節;提煉方法;藝術魅力
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細節也來源于生活。運用生活細節,要選擇具有民族特點、地域特色和富有時代風貌的細枝末節;運用情態細節,要選擇符合人物身份、個性,以及在特定環境中可能產生的人物情態。只有這樣,才符合文學界的典型化原則。
一、善于抓住常人所見而又常易忽視的平常事物
諸如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習慣的細小動作,能顯出事物同中有異的細微痕跡,以及能勾勒典型環境、烘托人物形象等。《范進中舉》中寫范進中舉后,因遭母喪,在湯知縣的宴席上,面對大家都用鑲銀的杯箸,開始躊躇退縮,知縣以為他是“居喪盡禮”,擔心他不肯用葷酒,末了卻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丸子,送到嘴里”這才放了心。這一細枝末節的描寫像一個特寫鏡頭,相當準確地暴露了范進標榜遵禮守法的虛偽面目。
二、體現藝術的真實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是文學創作的典型化原則,文學作品中選用的細節也不能違背這一原則,理應講究藝術的真實。如,《藥》的結尾,魯迅寫到在夏瑜的墳上出現花環這個生活細節,雖然不符合當時的客觀實際,但正如魯迅所說,那是為“聽將令”用的“曲筆”,它真實地、具體地反映了革命發展中的現實生活。所以,從藝術的真實性來說,這一細節用得恰到好處。
三、要抓住事物的特點
好的細節描寫大致總要做到抓住事物的特點。《祝福》中寫祥林嫂當乞丐是“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持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是抓住特定時期,中國特定地區人民的生活特點進行細節描寫。
四、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不割裂于情節和人物之外去描寫細節
細節描寫固然重要,但它畢竟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所以,應該服從藝術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現,切忌流于煩瑣和平庸的自然主義。《紅樓夢》第十九回中有一段寫黛玉偶然發現寶玉臉上帶有“血跡”的過場院細節,是這方面的范例:(她)看見寶玉左邊腮上有紐扣大小的一塊血跡,便欠身湊近前來,以手撫之細看,道:“這又是誰的指甲劃破了?”寶玉倒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劃的,只怕是剛才替他們淘澄脂膏子濺上了一點兒,說著,便要找絹子擦。”黛玉便用自己的絹子替他擦了。咂著嘴兒說道:“你又干這些事了。干也罷了,必是還要帶出幌子來,就是舅舅看不見,別人看見了,又當作奇怪事新鮮話兒去學舌討好兒。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該不得心凈了。”這里,看來寫的只是一塊紐扣大小的胭脂膏子,其實所表現的正是寶玉性格的縮影。他違反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比男人純潔高尚,所以和府上的小媽、丫環終日耳鬢廝磨,因此,才有這個帶有性格色彩的印記,才有知心人擔心多于規勸的一片衷腸。
所謂細節描寫,不能誤以為必是作品描繪“細膩”之處,或是作品寫得“詳細”的地方,有時要不惜筆墨,而更多的是要抓住那個有典型意義的“一瞬”,借一斑以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荷花淀》里寫水生告訴女人明天就上部隊去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這一“震”、一“吮”的細節描寫,可謂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可見,細節描寫是很強調“以一當十”的功夫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三倉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