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在高考題中的廣泛引用,反映了歷史教學理念的回歸:即尊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讓史料說話,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實事求是。高考命題這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必將對課堂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史料來進行教學。歷史史料浩如煙海,而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在這短短的40分鐘時間里要想利用史料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史料選擇的要求是相當重要的。
關鍵詞:史料;歷史;先入為主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來闡釋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誠然,歷史講述的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要搞清楚歷史必須要借助史料。高中歷史課堂已經不同于初中歷史課堂,它不僅需要記住一些結論性的內容。高中歷史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它還包括對基礎的學科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讀史征信”,這里的“史”指的就是“史料”,即通過閱讀史料發現歷史真實。“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法則。一般來說,史料愈是豐富,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近幾年的高考也越來越趨向于利用史料來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史料僅出現在“材料解析題”這類題型中,而今的高考題不僅是非選擇題中大量引用“材料”,(有的為史學論述,是非嚴格意義上的“史料”)而且在選擇題的題干和選項中也在普遍地引入“史料”。以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為例,在12道選擇題中有9道題直接引用了“史料”,所有的非選擇題全部都提供了“材料”。又如2012年的山東文綜卷,在8道選擇題中有5道直接引入了“史料”,所有的非選擇題全部引用了材料,可謂是“無史料不成歷史題”。
史料在高考題中的廣泛引用,反映了歷史教學理念的回歸:即尊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讓史料說話,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實事求是。高考命題這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必將對課堂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史料來進行教學。歷史史料浩如煙海,而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在這短短的40分鐘時間里面要想利用史料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史料選擇的要求也是相當重要的。
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史料應該遵循以下幾種原則:
一、應用史料要有針對性
人類歷史經過漫長的發展,積累起來的史料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一些錯誤和一些無關緊要的史料。高中學生正處在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之中,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史料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所選史料具有針對性,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切忌選擇一些與本課堂教學無關的史料,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歷史觀。
二、應用史料時應該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來人為裁剪史料
2008年江蘇省的歷史高考試題第15題是這樣的:
一位科學家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的銘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個說明了行星的運動和圖像。”這位科學家應該是:
A.伽利略B.牛頓C.愛因斯坦D.普朗克
正確答案是牛頓,如果查閱資料,就會發現材料應用的是牛頓墓碑上寫的碑文,應該是“Who,by vigor of mind almost divine, the motions and figutes of the planets, the paths of comets,and the tides of the seas first demonstrated.”它翻譯過來應該是:“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或神圣的思維能力),第一個揭示行星的運動、形狀、彗星的軌道及海洋的潮汐。”在這里命題者因為“預先設定”一個結果,人為淡化、裁剪歷史資料,設計出一種模糊的效果,要學生依照一段并不精當的材料去挖掘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避免類似的情況。
三、選取史料的多元化
古人在著書時有“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習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選取史料時應該注意多元化的選擇,培養學生辨別史料的能力。
四、選取的史料應該以正史為主,避免選取一些野史
高中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選取史料的真偽和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選取積極的、正確的史料。
五、選取的史料一定要符合高中生的實際理解水平
總之,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史料選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精選史料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永登第五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