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懸念的設置在小說中的作用。
2.學生能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了解德國軍國主義教育對青年一代的戕害,找出民族災難和個人不幸的根源。
【教學重、難點】
1.小說怎樣為懸念埋下伏筆。
2.小說是怎樣通過“我”的遭遇來揭示主題的。
【教學方法】
閱讀課,采用文本研習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這個專題中我們要接觸兩篇小說,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和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兩位作家同樣經歷了二戰,而他們的小說也取材于此。在《一個人的遭遇》中,我們形象地感觸了一個為保家衛國而戰的蘇聯戰士在二戰中的痛苦經歷。今天,我們來一起研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它講述的是敵對陣營中一個傷兵的悲慘遭遇。
二、文本研習
1.整體感知,理清小說的情節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我”所見所聽、所思所想,這種意識流的寫法顯得情節比較分散。我們先來做一件事情,把小說分散在各個地方的細節拼出來,一起來理清這篇小說寫了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盟軍已經攻入德國,一個夜晚。地點:戰地醫院(原先的文科中學)。
環境:火光沖天,炮聲不絕。人物:一個原中學八年級學生、現在的德國傷兵。三個月前入伍,推測年齡約十五六歲。負重傷后被注射了麻醉藥。一直處在半昏迷狀態。主要情節:他被人抬到醫院后始終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受了什么傷,最終他通過自己的手跡發現自己就在母校,并且他失去了雙臂和右腿。
2.懸念的設置以及小說的伏筆
小說中有兩個懸念——第一是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二是自己受了什么傷。在小說中他一直在尋找答案尋找證據,但又一次次推翻證據,最終才在結尾處給我們揭示了謎底。但在揭示謎底之前,小說中有很多暗示和伏筆,暗示這里是母校,暗示自己受了什么傷,我們現在把小說中的伏筆梳理一下。下面我們分為兩大組,分別來整理。
——明確:先看第一條線:我究竟在什么地方。美術教室的布置——涂鴉——本多夫——墻上的十字架的痕跡——我的字跡(正因為種種伏筆,我們才覺得最后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條線:我受了什么傷。發燒、疼——打針、熱乎乎——叫喊——胳膊、腿不能動——醫生注視、低語——失去雙臂和右腿。
小結:正因為懸念的設置和小說中埋下的伏筆,所以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雖然有些地方不能一下全部理解,但仍然被小說的情節牢牢地抓住了,很想弄清人物的命運。
3.閱讀重點段落,探討小說主題
下面我們挑選這篇小說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揭示小說結局的三個段落(49和52、53節)來一起品讀。在這個部分,小說中的懸念揭示了謎底,但是我們的疑問似乎還沒有解決,為什么題目叫做“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什么“我”沒有把這句話寫完?為什么“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驚駭萬狀”感到“不安”?還有,那個在小說中反復出現的消防隊員居然是門房比爾格勒,而我最后喊出的是“牛奶”,這個結局有著怎樣的含義?
那我們先來讀一讀第49段,讀完之后思考兩個問題:
(1)為什么“我”沒有把這句話寫完?
我們先把這句話讀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達,請告訴那里的公民們,我們陣亡此地,至死猶恪守他們的命令。”
——①黑板太短,我的字寫得太大。
②這本是一個典故,說的是斯巴達勇士為國犧牲的忠誠和英勇。絕望的日子里(盟軍登陸),我寫下銘文時抱著為國獻身的決心。
(2)為什么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驚駭萬狀”感到“不安”?(回到自己的母校不是應該感到溫馨嗎?)
——①我憑借字跡認出自己的學校,但是在戰火之中,它已經面目全非,從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文科中學變成了一所戰地醫院。
②在寫這段銘文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學生,為了帝國的榮譽而自愿參軍,但是此時銘文仍在,而我卻傷重而歸,這樣的反差和我之前的想象想去甚遠。
(3)探討:為什么小說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來命名?
——文章以此為題,小說中又寫學校教師命令學生反復寫這句話,它的原意是用來紀念斯巴達戰士為保衛祖國而英勇戰死的事跡,可教師反復寫這句話的用意是以此激勵學生也要像斯巴達戰士那樣,為國家做出犧牲,可這些青少年并不明白,他們要為之付出生命代價的戰爭其實是非正義的。作者以此為題的用意是:揭示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少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這一可悲現實。
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起轟動,也是因為反戰,他因此被稱之為“德國的良心”。
三、拓展閱讀:比較閱讀《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兩篇小說都以二戰為題材,主人公分屬敵對陣營,一個為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研讀作品,說說作者試圖告訴讀者的是什么,它們各自是從什么角度來表現主題的?
《一個人的遭遇》是通過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講述戰爭的創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則通過一位青年學生在戰爭中的感受,寫戰爭對人性的毀滅。
兩部作品都有很強的沖擊力,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戰爭對人的摧殘:不義的戰爭不僅摧毀了文明成果,也摧殘了人的心靈;正義的戰爭雖然能鑄就英雄業績,但是同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