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狀態。從作者的經歷、湘西美麗的環境、作品對社會的反思三個方面淺析這篇小說所展現的人性美。
關鍵詞:人性美;地域文化;現實與超現實;反思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原名沈岳煥,曾用筆名有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他認為“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直切的欲望!”并稱自己創造的神廟里供奉的是“人性”。這種表現“人性”之常的創作宗旨,決定了他的創作疏政治而親“人性”,即主要不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而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去審視和剖析人生。
通過對沈從文先生的人生經歷及他所創作的作品的整體把握,本文以小說《邊城》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他小說創作中表現的人性文化進行粗淺的分析。
一、特殊人生經歷與特定的自然地域文化造就其獨特的創作風格
作者特殊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特殊的創作風格。1918年,小學畢業后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在軍隊生活的那段時間,正是近代中國史上所說最混亂、腐敗的軍閥時代,當時所見讓他看盡人世間的辛酸,人世的黑暗讓他產生厭惡的心理,這些對他以后的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于是,他追尋著陶淵明的足跡,去尋找那片充滿歡笑與和諧的桃源世界。湘西,作為他所生活的故土,便在他心中構造著那片充滿人世間真情的“世外桃源”,三十年代起,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便通過他的筆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他的代表作《邊城》里得到充分的展現。
沈從文的小說里深入細致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敘述顯得平淡自然,但是平淡而不造作,讓人有一種美的享受。在邊城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善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在這片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鄉村世界里。在作品中,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天寶的豁達大度,儺送對感情的執著,順順的豪爽慷慨,楊馬兵的熱誠質樸等,這些都體現在邊城的人們身上,在他們身上都體現著一種人格的魅力,展現著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作者通過對作品中人物的刻畫,將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節里,表現出作者對美麗的、充滿人性美的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的向往,在那里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爭奪,對于作者來說,正是他所追尋的“世外桃源”。
二、現實與超現實——美麗的湘西桃源世界
《邊城》把自然和諧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極致,邊地的美麗景色、淳樸的傳統風俗習慣和人物的美好心靈融為一體,表現了邊地人們的人性之美。作者在《邊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將湘西極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實也就是沈從文的文化價值寄托。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用這種新的文化信仰為人們描繪著在這樣的文化環境里自然、自主、自為的生命形態和美好人生,賦予翠翠等湘西人們以象征意義,她們是這種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翠翠沒有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化和現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兒,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為、自然生命形態的活的標本,是一種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是沈從文所要創立和張揚的自然人性文化至善至美的模特,作者就是要借她們——這些自然人性的模特,來反對人為的、社會的、道德的文化,表現出其對現實生活的憤慨,表現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就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能客觀地反映生活的真相或本來面目,就是真實性。但是在當時,沈從文筆下的那個充滿人性和諧的湘西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作者借用現實的湘西,加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塑造出這樣一個美麗的和諧世界,表現了一個城市人對家鄉或一種遠去了的生活的懷念。《邊城》寄托了沈從文對故園的本真懷念,然而不能說《邊城》中的故鄉就一定是本真之所寄,也不能說只有邊城這世外桃源才叫真實,否則我們不能理解沈從文先生年輕時,為什么出走家鄉,也不能解釋他為什么晚年也終于沒有離開城市而回到邊城。
作者正是將現實中的湘西邊地進行藝術的加工再塑造,從而展現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湘西桃園世界,讓人無限地神往。
三、對社會的強烈反思,《邊城》中體現人性的美
“反思性在哲學上指的是我思主體對思考本身的思考,在社會理論中,反思性指的是涉及理論自身,即所有知識都可以從社會方面加以解釋。”《邊城》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好世界,正是作者自身對當時社會的反思,從而體現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在《邊城》里描寫鄉村中人們的生活,反映了湘西下層人們的生活,作者正是通過老船夫對子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在邊城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善良,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天寶的豁達大度,儺送對感情的執著,順順的豪爽慷慨,楊馬兵的熱誠質樸等。在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湘西人們的純樸、真誠和豁達,正是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反思。在當時,正處于軍閥混戰的時候,邊地的美好生活圖景只是作者的一種幻想,表現出作者自身的情感,從而反映邊城人們的悲哀,鞭策人們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在小說《邊城》里出于對過去人生形式追憶的茫然和對現實人生形式探索的失落,沈從文在想象中用理想之光燭照湘西人生歷史圖景,再造了完美的人生形式,以《邊城》和《長河》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
從沈從文對魯迅和其他小說家的評論,可清楚地看出,他努力建立一個小說的新傳統,這個傳統由魯迅開始,他們都是擺脫許多二三十年代寫作教條觀念的拘束,貼近地去描寫被物質文明毀滅的鄉村小鎮。這種作品的語言文字表現的風格特點是充滿抒情的語言冷靜、感傷、憂郁還混合著頹廢、冷嘲、幻想美。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潛心于表現的“于歷史似乎毫無關系”的人性之“常”。抨擊了現代異化的人性,謳歌了古樸美好的人性,體現出他的“希臘小廟”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參考文獻:
[1]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聯書店,1985-12.
[2]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3]沈從文.沈從文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0-11-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輝高級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