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散步》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用現代目光去審視傳統的家庭觀念:“聽話”中,家庭成員間平等尊重地位的缺失;“委屈”中,現代家庭責任的缺失;文章現代家庭觀念缺失原因的探析。賦予“孝”新的內涵,以防止現代家庭觀念的缺失。
關鍵詞:《散步》;家庭倫理;現代家庭責任
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的一篇散文,寫的是祖孫三代、一家四口在春天到田野散步的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個性化解讀文本的權利。筆者讀《散步》,從作者在“散步”過程中對三輩人關系的處理上,從全文多處出現的對稱性的語句中,筆者感受到作者試圖對自己所認同的家庭倫理關系進行“文學化”的演繹以及對中國傳統“孝”文化進行形象化的詮釋。
一、“聽話”中,家庭成員間平等尊重地位的缺失
作者認同的家庭倫理觀念,首先體現在“聽話”上。祖孫三代人,“我”、母親、妻子、兒子,以“我”為中心,組成一個“聽話”系統。老輩聽成年子輩的話:“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寫的是母親聽“我”的話。孩子聽老子的話:“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聽丈夫的話:“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樣就組成了三輩人之間的“聽話”系統。這也許可以說是兩千年來儒家宣揚的“孝”文化,但這里也包含著中國的封建殘余觀念,孔子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來發展為構成封建社會基本倫理秩序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五常:仁義禮智信)。”臣子要聽君主的話,妻子要聽丈夫的話,兒子要聽老子的話,一旦不聽,就是逆臣賊子,為人所不齒,孝順孝順,不順則不孝。
顯然,作者構建的“聽話”系統,所認同的“文化精髓”,不能成為現代家庭倫理的范本,現代家庭倫理系統應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相互尊重,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積極構建平等的“對話”系統。家庭成員之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成年男性可以作為家的代表,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對話的組織者,不應是封建家族式的“語言霸權者”,遇到沖突、矛盾,多溝通、對話,遇到責任、困難,多討論、商量。比如,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完全可以聽聽妻子的意見,難道只有“我”才能考慮到陪孩子的時光還長、母親年邁病體剛剛康復,陪“母親”時日不多?兒媳尊重、理解、體貼婆婆,難道不能更讓老人家欣慰?同樣也可以與母親、兒子商量,哪還有“領袖在民族存亡關頭”決策的痛苦呢?很可能是家人因“對話”而快樂、自然,一家人的散步不會不歡而“散”。
二、“委屈”中,現代家庭責任的缺失
對子女,現代家庭責任是對其適時教育。
父親對兒子最大的責任是什么?是教育,教育最好的機會在哪里?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走大路和走小路的選擇,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筆者把這篇散文讀給我十歲的孩子聽,問孩子是走大路呢,還是走小路呢?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走大路,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文中的奶奶老了,身體又不好,應該關心她嘛。顯然,對于五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需要爭論的問題。按照莫懷戚《〈散步〉的寫作契機》的內容,作者的兒子才上幼兒園,這從“我的兒子還小”也可以知道,但是從“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以及“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的話語推測,文中的“兒子”大概有四五歲的年齡,已經有了思考能力,孺子是可教的。而作者按照自己小時候聽母親話的成長經驗,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讓他“習慣聽我的話”,作為現代父母,這種教育子女的意識不值得商榷嗎?作者完全可以蹲下身子問兒子:“走小路有意思,可是奶奶年紀大,一個冬天身子骨都不太好,你都見到的,小路奶奶不好走,大路平坦,我們關心一下奶奶好嗎?”從而教育孩子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孩子會接受的,再有妻子幫腔哄哄孩子,也許會出現奶奶關心孫子要走小路、孫子懂事要走大路客氣推讓的場面呢?這難道就不是“散步”?“我”哪里還有“委屈”兒子痛苦與歉意?恐怕只有一家人融于親情彼此關心的快樂與幸福吧。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作者設計這個大路小路的分歧,如果不是教育子女責任意識的缺失,就是為了演繹主題而專門設計的情節。
三、文章現代家庭觀念缺失原因的探析
原因可能是復雜的,這里主要從作者創作的初衷說起。作者在《〈散步〉的寫作契機》里寫道: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很顯然,作者說的“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如獲至寶”拾起來以及“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是指中國傳統的“孝”文化。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理解“孝”的呢?作者雖然試圖淡化家庭倫理,“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太多,出新很難。”而從關心生命角度去詮釋“孝”的含義,從而達到出新的目的,但作者創作初衷并未能很好地實現。《散步》在用“散步”事件來形象詮釋“孝”的時候,仍然因強烈地寓理于文的創作動機而落于家庭倫理的窠臼,而且這種倫理觀念是傳統的。眾所周知,創作的結果,不一定是創作的初期目的,創作過程中對創作內容理解的深化、異化都有可能使作品與創作初衷不完全一致,這也是造成文章多樣化解讀的一個原因。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作品在富有積極意義一面的同時,都會因時代發展而呈現局限性,這是不能苛求作者的。但讀者必須明白,生活在自己的時代,自然應該用現代目光去審視傳統的家庭觀念,賦予“孝”新的內涵,以防止現代家庭觀念的缺失。
參考文獻:
劉思遠.《散步》的背后.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11(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