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初中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考試中無法解讀命題者的意圖,寫出來的文章內容與題目不相一致,語言貧瘠,表達方面詞不達意,敘述內容簡單,缺少具體描寫,少了應有的語文味,謀篇布局缺少一定的寫作技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教材的范例作用,拋開教材憑空傳授一些寫作技巧,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可是學生還是一頭霧水,學無所得,不知道作文該寫什么,該怎樣寫好文章。要改變這種現狀,一線語文教師對文本應該重視,深入研究文本,帶著學生走進語文課本,學好教材,用好教材,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學生走進語文這一座寶藏,挖掘擷取寫作珍寶。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本;寫作
回眸教書生涯,已過二十載,時常反思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總有頗多的感慨。近幾年參加中考作文閱卷,發現現在初中生的作文存在著比較普遍的問題:無法解讀命題者的意圖,寫出來文章內容與題目不相一致,語言貧瘠,表達方面詞不達意,句式單一,標點一逗到底,敘述內容簡單,缺少具體描寫,少了應有的語文味,謀篇布局缺少一定的寫作技巧。探究其中原因,這與教師忽視教材的范例作用和學生害怕寫作心理有很大關系。
一、教師輕教材,學生怕寫作
(一)教師輕教材
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走進了教材寫作無用論的誤區,只是簡單地處理教材,有的語文教師甚至拋開教材憑空傳授一些寫作技巧,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文題目,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們認為,學生的作文教不了,也無法教,只能順其自然。于是語文教學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可是學生還是一頭霧水,學無所得,不知道作文該寫什么,該怎樣寫好文章。
(二)學生怕寫作
學生感慨:對待寫作,我投入大量寫作時間,終究不見進步多少。每次寫作總有“橫眉冷對作文紙,低頭干啃硬筆頭”的害怕心理,因此出現教師所說的那樣:“年級愈高,喜歡寫作的比例遞減,并且不喜歡和害怕寫作的人數過半。”
要改變這種不太正常的寫作現狀,筆者認為,一線語文教師應該重新審視教學活動過程,帶著學生走入文本,用好、用活教材,學好教材,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學生挖掘教材這一座寫作寶藏中的珍寶。
二、走進教材,掘取珍寶
初中現行語文教材,它是眾多一線教師和眾多教育教學專家學者嘔心瀝血編訂而成的,是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的結晶。現行的教材收集的文章多是名家精品,可以說是漢語學習的典范。因此,教師要重視教材的樣本作用,駕馭教材,引導學生探索寫作規律,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方法技巧。
每次布置寫作任務,我們發現學生在寫作方面遇到的兩大難題是:(1)不知道寫什么;(2)不懂得怎么寫。而這兩大難題只有通過深入研習教材,再加以強化訓練,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
(一)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實際上學生不是沒有寫作素材,而是不懂得把目光投向生活,不明白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選材和發散提煉中心。
1.學會多元取材
人教版現行語文教材內容生活化,取材多樣化。教材中一百多篇文章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科技人文、成長軌跡、人生感悟……可謂包羅萬象,精彩紛呈。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積極引導點撥,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把視角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取材,學生就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寫作素材就會豐富多彩。如,我在布置作文題目《成長路上》時,就引導學生回憶課本,從生活中尋找眾多相類似的寫作素材。學生通過回憶挖掘思考,分別從讀書、勵志、親情、自然、藝術等多方面取材,寫出一篇篇好文章。
2.學會提煉主題
學生面對眾多的作文題目,確定中心主題都比較單一的。中考作文題目“分享”,學生表達更多的是分享快樂、友誼、愛……綜觀初中語文教材,我們知道整套語文教材共36個單元,涉及的主題有生命、追求、成長、磨難、環保、自然、科學、藝術、人生……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帶著學生走進課本,探究各類主題。學生學習后如夢初醒,視野開闊,原來寫作是生活的反映。經過學習訓練后,表現的主題豐富多了。如,在一次寫作訓練中,我布置的題目是《記一次比賽》。學生經過思考后確定了以下主題:合作、友誼、實力、自信、堅持、把握機會、快樂……還有一道作文題目是《心中的太陽》,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擬定的中心主題是:關愛、讀書、一句名言、一本書……
(二)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我們知道,初中學生寫作存在的第二大困難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好。主要原因是學生還不知道如何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缺少一定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借助課本,引導學生探究名家名篇的寫法,學生就會舉一反三。
1.學會開頭和結尾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做事如此,寫文章也是如此。學生初學寫作時常常不懂得開頭,往往是重復啰唆、空發議論、離題太遠。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引導學生走進課本,向名家名篇學學寫開頭。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1)魯迅的《故鄉》采用直接入事法。(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2)朱自清的《春》采用直接入情法。(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3)莫懷戚的《散步》直接入事法。(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通過分析歸納,學生明白,好文章的開頭不在于字數的多少,也不在于語言是否優美、華麗,關鍵在于是否簡潔扣題,是否奠定了寫作對象和感情基調,引出下文。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開門見山法,這也是最實用、最有用的一種文章開頭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作文開頭有了很大變化。有一位學生寫《黃山游記》,寫作思路大致是這樣的:看了電視《黃山風景》專題片后與父母商量國慶后到黃山一游:國慶節前一直盼望,終于到了國慶節前后,我興奮不已:國慶節前一個晚上和父母到超市買了一些必備品;第二天早上起了個大早……我粗粗估算了字數,單是文章開頭部分就有300多字。這樣安排文章開頭,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于是我就引導這位學生好好領會朱自清的《春》的開頭寫法,經過我的引導點撥之后,學生開頭這么寫:盼望著,盼望著,我們終于投到夢寐以求的黃山懷抱里。
學習《背影》的開頭后,學生在完成《難忘的一個人》時寫出這樣的開頭:奶奶已去世多年,但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奶奶為我削的蘋果。
經過前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后者的開頭簡潔、扣題,把作者那種思念、懷念的心情表達出來。
文章結尾與開頭一樣,也是需要琢磨研究、不可忽視的。初中生文章的結尾大都不太講究,或貼一張扣題的標簽,或有頭無尾,或高調喊口號……而教材中很多名家名篇都是學生學習的范例,只要揣摩其形式和特點,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就會為文章增添無限色彩。
2.學會安排文章線索
我們反觀當下學生的作文,篇章結構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開頭重復啰唆,扣題不緊,主體部分匆匆走過場,敘事不完整,寫人不形象,結尾草草收兵。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結構都很嚴謹完整,很多文章都安排一條清晰的線索,或感情或敘事線索。
如,《社戲》:看社戲前的風波—看社戲中的感受—看社戲后的享受;
《狼》: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羚羊木雕》:媽媽找木雕—爸爸送木雕—我送木雕—媽媽逼我要回木雕—萬芳還木雕;
《阿長與〈山海經〉》最后買書片段,魯迅先生也安排一條線索:我渴望書—阿長問書—阿長買書—阿長送書—我珍藏書。
經過討論分析,學生對文章安排線索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寫作中都會慎重考慮,并有意識地安排線索。如,學生寫《記憶深處的蘋果》就以蘋果為線索:奶奶為我削蘋果—媽媽為病中的奶奶削蘋果—我為奶奶媽媽削蘋果;寫《一次精彩的拔河比賽》就以紅布條為線索寫了一勝一平一負一勝的精彩比賽。
3.學會恰當運用表達技巧
初中生寫作中出現平鋪直敘、內容單一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語文課本在表達方法的運用和寫作技巧的講究上都是中學生學習的典范,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寫作寶藏等待學生擷取。
筆者常常帶著學生共同走入課本,探究古今中外作家的文章為什么寫得好,好在哪里,與學生一起發現文章中更多的寫作“亮點”——寫作方法和技巧,并把他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經過探究,我們不難發現,課文中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如:
(1)縱多寫人文章都運用不同的描寫方法。《背影》對人物采用鏡頭特寫,《羚羊木雕》采用形式多變的對話描寫,《列夫·托爾斯泰》和《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運用典型的肖像描寫。
(2)借事說理。《走一步再走一步》《傷仲永》……
(3)不同表現手法的運用。《傷仲永》的對比手法及先揚后抑、《散步》以小見大。
……
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學生久而久之便能潛移默化,習得寫作技巧,掌握寫作要領,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教師應該重視教材,善用教材,帶著學生走進語文教材,通過語文課的反復訓練,攫取這一寶座的每一顆珍珠,習得寫作技巧,開啟思想閘門,步入寫作殿堂。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11.
[2]李振垣.利用教材“泉水”灌溉作文“麥田”.新課程研究:上旬,2008(11).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清市融城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