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課依據的是滬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級第七章《力與運動》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中的第二課時的內容。在前一課時,學生通過實驗,用分析和論證的方法探究出牛頓第一定律,為學生認識并理解慣性奠定了基礎。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上一課的知識延伸,也是對本節知識內容的一個總結。
【學情分析】
在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提出慣性概念,學生容易接受。生活中很多現象與慣性有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用慣性知識去解釋這些現象時,會充滿無比樂趣。
【設計思想】
在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本節課將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慣性知識聯系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知識的傳授,也注重了與知識相聯系的社會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設計步驟:
1.引入課題:慣性概念抽象且難以理解,但又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所以在教學時通過一些實驗和生活實例讓學生領悟慣性的內涵。設計的幾個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接受。
2.新課講解:根據實驗現象啟發學生思考,得到慣性概念。列舉生活實例,與學生一起分析解釋,加深對慣性知識的理解。
3.法制安全教育:利用課件教學,讓學生了解與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樹立法制觀念,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慣性是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2.知道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3.了解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并且能夠進行簡單分析解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物理興趣。
2.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立法的科學依據,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學重點:理解慣性并能對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進行解釋。
教學難點:對慣性現象語言解釋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媒體設計:課件。
教學儀器:小車、玩具小人、紙杯、硬紙片、硬幣、直尺、棋子、生熟雞蛋
板書設計:
認識慣性
1.慣性概念: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2.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教學過程】
一、實驗提問,引入新課
1.教師演示:四顆棋子疊放一起在桌面上,用直尺打擊最下面的一顆棋子,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學生猜想)
現象:下面棋子被打飛出去,而上面棋子是落在桌面上。
這與學生想象不一樣,讓他們自己體驗。
2.學生活動:紙杯上蓋硬紙片,硬紙片上放一枚硬幣,用直尺打擊硬紙片,硬幣會怎樣?(注意安全)
現象:紙片飛出,硬幣落入杯中。
同學感到很神奇。再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
先準備一張小紙條(與食指長寬大致相同),將筆帽豎立壓在紙條上,放在桌子邊緣,用食指快速向下打擊紙條,又會看到什么現象?
現象:紙條抽出,筆帽不倒。
學生興奮著,疑惑著。
二、復習分析,進行講解
1.復習牛頓第一定律。
2.啟發學生: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的性質,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即我們說的“靜者恒靜,動者恒動”。
第一個實驗:打擊最下面的一顆棋子,受力改變它原來的靜止狀態,飛了出去。而上面的三顆棋子原來是靜止的,現在還是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落回原地。
3.引導學生分析做過實驗現象,得出慣性概念。
(1)認識慣性(板書)
①慣性概念: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②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③給學生理清分析思路:
研究對象—原來的運動狀態—受力變化后—對象具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性質學生就實例學會對慣性現象進行分析解釋,教師隨時訂正不妥之處。
(2)利用慣性實例(課件展示)
①甩傘上的水,拍衣上的灰。
②籃球投出后,足球踢出去。
③榔頭與把柄松動,將柄向下撞擊地幾下,就套緊了。
④區分生熟雞蛋(區分后,可以讓學生眼見為實)
演示:(熟雞蛋旋轉平穩,生雞蛋搖晃不定)
三、法制安全,宣傳教育
1.在學校隨處可以看見這樣的警示語:
(課件)“教室走廊不奔跑,安全第一真是好。課間活動要文明,不可追逐和打鬧。”
這個現象與慣性有關嗎?(學生討論回答)
生活中有些慣性對我們是有益的,如前面例子。
但有些慣性對我們卻是有害的。
(課件)跑步時被石塊絆倒,走路時被西瓜皮滑倒。
(滑稽場面,學生感到好笑)
生活中的一個不小心,慣性就會對我們造成小小的傷害。
但有些傷害一旦發生,就悔恨終身,無法挽回。
2.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慣性的原因,造成機動車輛產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故,甚至于車毀人亡,群死群傷。
(課件展示,慘烈場面,學生感到震撼)
為此,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許多相關條款中,為減少和降低因慣性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作出了相應的限制。
機動車上道路行駛,不得超過限速標志標明的最高時速。在沒有限速標志的路段,應當保持安全車速。夜間行駛或者在容易發生危險的路段行駛,以及遇有沙塵暴、冰雹、雨、雪、霧、結冰等氣象條件時,應當降低行駛速度。
同車道行駛的機動車,后車應當與前車保持足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
俗話說:“十次肇事,九次快。”就是說凡是超速行駛,極易由于慣性的原因而造成事故。(課件)高速路上車速很快,用眼很難判斷與前車的車距。因此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就設置有車距確認牌,幫助司機確認與前車的車距。
行人、非機動車、拖拉機……不得進入高速公路。
3.演示:小車突然剎車和突然加速(啟動)及轉彎時車上小人的情況。(學生觀察并討論)
為此,交通法也制定了專門的法規來保障司乘人員的安全。
(課件)第51條
機動車行駛時,駕駛人、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使用安全帶,摩托車駕駛人及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戴安全頭盔。2013年新交規對違反這條款的還扣3分,罰100元。
(課件)同學們要遵守交規,善待生命。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
1.在水平勻速行駛的火車上跳起后,會落在何處?
2.飛機不是在飛到目標正上方時投放物品,而是提前投放才能落在目標上,為什么?
五、家庭作業,獨立完成
書上本節課后作業。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三十中)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