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在人生教育階段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在今后的學習生涯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教書育人不僅僅說的是教師需要教授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在語文課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將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之中。”小學是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進行思維教育的最佳時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觀點,這是實現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最佳方式。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道德品質是人格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德育在未來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在閱讀中滲透德育
在課堂閱讀中對重點詞語的分析。語文課文中的范文多是經典名著,其中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據小學語文課程編排中的主題單元進行歸納和總結,升華其中心思想,要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和分析。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中,抓住“雪中送炭”這一觀點讓學生明白它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在教學中多抓住課文最能表達思想感情的句子進行品讀分析,體會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魯迅說:“讀書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語文閱讀傳遞德育,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一種重要途徑。在課外開展內容豐富的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道德情操。教師應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籍,教給他們閱讀方法,指導他們進行閱讀評價和讀后感的寫作,使得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讀一本好書就相當于結識一位良師,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提高思想覺悟。
教師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感情,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有聲情景,促使學生與教師情感共鳴,用閱讀傳遞情感,使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如,在教授《凡卡》一課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地朗讀文中信中描述的內容和細節以及描寫寫信時的心情這兩部分,引導學生對重點句式進行分析,如,讓學生朗讀:“……我沒爹沒娘,只有您一個親人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體驗對凡卡產生深深的同情。
二、引導學生感受生活
在教學中要對書本中所描述的情況進行分析展開合理的想象,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自主感受和體驗,引起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引導他們正確的審美指向。在學習有關我國自然風光的文章的同時,教師可以介紹自己瀏覽過的景觀,讓學生對我國的山川河流、名勝古跡都有一定的了解,這些風景區吸引著國內外的大量游客。在教學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美感還發出了學生對祖國的情感,提高民族的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在寫作中滲透德育
德育在語文中不僅是教學方面的任務,還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觀察能力。學生在分析、感悟事物的同時必然會產生種種思想感情,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德育也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事物本身,發現事物特點,寫出令人感動的作文。
道德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展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建道德情景,使得學生進入情景中自主的感受和體驗,與同學形成共同的道德認知,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寫作中學會評價別人的文章,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通過評價別人的文章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寫作欲望。
四、開展實踐活動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要將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根據課本中的優秀主人翁,總結出優秀的品質,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做人,讓德育真正地與語言教育想結合,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
葉圣陶說:“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同時也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和探索中,運用有效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效的融合,在平常的教育中對學生的德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涂作威.淺談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祖國:教育版,2013(01).
[2]成琳.淺談藝術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現狀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3(01).
[3]鄧涵健.細節決定成敗:小學德育工作中的細節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13(03).
[4]孫彩云.淺談加強德育教育對于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2013(01).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隆子縣新巴完小)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