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在音樂教學中,可利用音樂的情感性調節心理,利用音樂的形象性發展思維,利用音樂的愉悅性凈化心靈。
關鍵詞:音樂教育;藏族學生;美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有多樣化的手段與形式,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經認識到音樂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無論通過何種途徑,音樂不僅給人感官的愉悅,更帶來精神的享受,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培養人。就筆者所在地區的音樂教育而言,藏族學生“會走路的,就會跳舞;會說話的,就會唱歌?!彼麄兓顫婇_朗,熱情大方,有著很好的音樂教育基礎。不言而喻,在當地學校,音樂教育作為開展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其他學科教育一起,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一、利用音樂的情感性調節心理
1.調節個人心理感受
(1)調節師生關系。不只是藏族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教師在課堂上高高在上的權威。教學需要師生的互動,就需要融洽的師生關系。尤其是音樂教學,有些藏族歌曲需要用藏語來演唱,更易于表達民族情感和表現聲樂魅力,讓歌唱得好的學生來演唱,既是對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也是增進師生關系的主要調節形式。
(2)調節個人情感。音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聲樂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融入情感。正所謂,情感是歌唱者的靈魂。一位學生在日記里寫道:“那天的事情,發生在一堂音樂課上,老師采用丟手絹的方式,讓大家隨機唱歌,輪到我的時候,因為家里發生的事情,讓我的心情很不好,老師看我興致不高,叫同學們為我掌聲鼓勵,我還是大膽地走上了講臺,唱起了《媽媽的羊皮襖》。剛開始,我的聲音很小,唱著、唱著,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竟然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但是我唱得更響亮、更動情,雖然我唱得不好,但是老師和同學們還是給了我長時間的掌聲?!边@讓我受到啟發,我告訴學生,每逢重大考試或者有挑戰性的活動時,選擇一些能夠緩解過度緊張情緒或能夠調節到適度緊張心理的樂曲來歌唱或者欣賞,來調節良好的心理。
(3)每逢重大節日文藝會演,我們都會留出一些時間,給音樂特長生或者有音樂興趣的學生提供表演機會,增強他們舞臺演出的心理承受能力、隨機應變能力,以及用情歌唱,打動觀眾的心理調節能力。
2.增進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的升華,更是一種道德的內化。正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對音樂的審美滲透進情感,進而上升到愛國的高度,可謂有精神的高境界、人生的大修養。除了在課堂上教學一些古今中外的愛國主義歌曲以外,還要結合本地實際,介紹一些具有民族主義的民族歌曲,熟悉背景知識,結合當時的歷史情境,把握曲譜的旋律與節奏,在教唱的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富于藝術表現力。同時,利用重大節日開展歌詠比賽活動,以音樂為載體,表達情感,增進教育。
二、利用音樂的形象性發展思維
音樂的形象性鮮明生動,它是人們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又需要人們用豐富的表情和高超的技藝來展示其藝術魅力。
1.發揮想象
無論是對音樂的理解,還是創作,都需要積淀歷史,涵養文化,融入情感。在此基礎上,發揮想象尤其重要,有時甚至可以是“亂想”。在眾多想象的場景里,按邏輯規則排列思維的秩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性思維。
2.富于創造
對音樂的理解和運用,不是一對一的函數映射關系,要有知識的深度、想象的寬度和思維的高度,尤其是對器樂的演奏,不僅需要眼、耳、手、腦的配合與協調,更需要人們對音樂的直覺,才能做到創造性地應用,進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用。比如,詩歌朗誦比賽,在選擇背景音樂時,需要學生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以做到對音樂創造性的選擇和應用。
三、利用音樂的愉悅性凈化心靈
音樂是心靈的舞蹈。正如《樂記》中的觀點:“致樂以治心”。實際上正是因為音樂有了速度的快慢才有了美的形式,正因為音樂有了旋律的起伏才有了美的內涵,正因為音樂有了節奏的張弛才有了人的和聲。誰不醉聲于開朗明快的樂音、柔和纏綿的夜曲、粗獷豪邁的高調?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寓教于樂”,用音樂的美,引導學生、教化學生,熱愛生活,追求藝術,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謝聰.淺析音樂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第三高級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