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高尚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的重要時期。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注重理論上的引導,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道德品行;細節管理;提升素養
一、科學引領,突出品德內涵
多年來,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從理論上引領學生,加強良好品德教育。如,學習關于愛的篇章時,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從愛身邊最親的人(家人)做起,激發愛的情感;培養愛身邊的同伴、愛學校,就是愛自己的生存環境;了解家鄉的山水,激發熱愛家鄉的感情;愛祖國,這是每個中國人從小應有的情感。教學中,根據學段年齡特點從小愛到大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講文明禮貌的篇章時,讓學生明白禮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為,教育學生禮貌用語,舉止文明;在講誠信篇章時,讓學生明白誠信是做人之本,生活中誠實光榮。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喜歡說假話,幾次教育都無濟于事,在《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把說假話的小故事做成動畫片,讓學生觀看,認真討論。在“活”的教育下,這個學生慢慢改掉了壞毛病;在講述遵紀守法的篇章時,教育學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學校及社會生活中只有遵守規則,才能養成文明行為和習慣,實實在在發揮文本理論滲透德育功能的作用,創設良好的品德教育環境。
二、細節管理,養成良好習慣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蔽覐纳钚∈鲁霭l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高尚的品德習慣彌漫在班級、家庭和生活中,使生活中所有人都成為良好習慣的實施者。做到處處時時有道德教育,人人都管理道德教育。根據教育規律及學生年齡特點,我把良好的品德教育滲透到學科、班級、校園和家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時時讓學生從良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格魅力的陶冶,讓學生從生活小事做起,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提升人格,使學校的學風、校風、班風都有所改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經過長期探索,師生共同努力,我帶的班級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學生養成了以講衛生為榮,亂丟垃圾為恥;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以學習優秀為榮,貪玩為恥;以尊老愛幼為榮,任性懶惰為恥的良好氛圍。
三、家校合力,培養美德行為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依孩子的實際還是按照家長的意愿進行培養,這是培養目標和教育價值取向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與學校教育在目標、價值取向等達成一致,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因材施教。我校地處山區,大多數家長文化底蘊薄,學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做生意,早出晚歸。教育孩子都交給學校,責任都推給教師,好像學校就是萬能鑰匙,孩子成龍成鳳都是學校教師的事。對這一怪圈,我在帶一個新班時,專門召開了一次輔導家長教育孩子會,專題指導如何在家里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以所見所聞的事例告誡家長,良好品德的養成必須共同教育。事后,有的家長告訴我,他們開了無數次家長會,今天才算明白要怎樣教育孩子。從此家長主動找我,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改變家長怕見老師的習慣。一學年后,這個班成績有所提高,良好的行為習慣慢慢形成,成了學校里的優班。教師也是道德的啟蒙者、行為的引導者、為人處世的典范。學生大多數時間和教師在一起度過,教師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只有家校形成合力進行教育,良好的品德行為才能形成。
四、注重實踐,提升道德素養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美德精髓,提升品德素養。如,每年清明節我組織學生參加掃墓活動,教育學生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樹立起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組織學生參加大型的集體活動,教育學生愛集體守秩序的團隊精神。組織學生參加創新發明比賽,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的遠大理想。為留守兒童組織生日晚會,增強團結友愛的團隊精神。經過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在感恩節的時候學生給老師和家中的老人送去問候。這不正說明新一代接班人的道德素養得到提升了嗎?
總之,今天的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國家的棟梁。良好的品行教育是幫助學生認知自我實現自我,構建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過程,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項復雜長期而偉大的育人工程,任重道遠。只有持之以恒,結合時代特點,提升整體素質,才能促進良好品行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 云南省臨滄市愛華鎮云縣田心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