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學生案例,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交往動態,防止因交往不慎而引發的暴力事件傷害正值成長的青少年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同學交往;暴力;心理咨詢
案例回放:學生W,女,17歲,中職學校一年級學生。家住農村,父母務農;獨生女;2010年秋到某寄宿學校讀書。宿舍床位8張,住6人。自述性格特點有惰性。
冬天的一個早晨,學生W隨手將洗過臉的一盆臟水(沒有及時倒掉),放在下鋪空著的床板上。這一舉動引起睡在上鋪的學生L不滿。當晚上回到宿舍時,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自己的床上被潑滿水,被子褥子全都是濕的。情急之下,學生W爆了粗口。一句粗話,激化了學生L,與學生L一起,同宿舍的學生Z也加入學生W和學生L的沖突中,學生L、學生Z動手打了學生W。
第二天,恰巧學生W的表姐路過學校到宿舍找學生W,學生W不在。學生L、學生Z以為學生W把事情告訴家人,擔心學生W家人的懲罰。于是先發制人,聯系隔壁宿舍的兩個女生,在學生W不在場的情況下,四個人聯手打了學生W的表姐。
校方很快知道了此事。按惡性暴力事件做出處理,將打人最兇的勒令退學,其他三人記大過一次。為此,學生L懷恨在心,串通幾個女生對學生W實施人身攻擊,踩踏學生W的書包、撕毀學生W的書本,毀壞學生W的餐具,迫使學生W搬出宿舍,借住在距離學校很遠的親戚家。
學生W整日憂心忡忡、焦慮、恐懼、失眠,缺乏安全感。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恍惚。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產生了退學的想法。
心理咨詢:2012年3月19日,學生W怯怯地找到心理老師,講述了自己一盆洗臉水的故事。詢問老師“如何排解壓力”。
老師請她思考一下“壓力來自何方?”旨在引導激發她挖掘心靈深處沉淀的正能量,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境。
一番沉默之后,學生W回答:“1.學業水平與目標的差距。2.家人的希望和要求。3.同學的干擾。4.自我意志的考驗等都是壓力。”
接下來,老師請學生W把造成四個壓力的原因解釋一下。
此刻,學生W心情平靜,依然不忘農民父母供養自己上學已屬不易,不忘父母對自己的希望。特別提到來學校時母親對自己說“好好學習,不要像媽媽不懂文化,想去看你,都找不見路”的情景。正是父母的殷殷愛意,才使學生W遇到困難也沒有選擇放棄,遭受同學的擠兌也不忘學業水平與目標的差距。有了這種堅韌,還希望自己在意志上得到鍛煉,經得起各種困難的考驗,最終不給父母增加負擔。
盡管學生L的行為對自己有些傷害還造成了諸多不便,尤其不能在校住宿。學生W還是選擇原諒。表現出“想問題不能總在個人角度”(學生W說)的包容。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
離開老師時,學生W露出了笑容。
2012年3月26日,一周之后,學生W再次找到心理老師。她詢問老師“如何把壓力變成動力”。這一次,學生W表現淡定從容,沒有了“一盆洗臉水”的影響。
2012年4月16日,學生W第三次找到心理老師,詢問老師“如何使自己自信起來”。
聽到學生W的提問,老師心生感慨。像學生W一樣的青少年學生,17歲,正是人生花季。“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他們能較好地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注意力開始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轉變為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認識。
老師要做的是因勢利導,讓學生W懂得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其短處。
于是,老師先請學生W回答“什么是自信?”很認真地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學習“自信”一詞,是“相信自己”。
然后,老師請學生W拿出一張A4紙來,寫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結果發現缺點多于優點。要求她暫時擱置缺點,把優點按“我是 (的人),能做 (事)”的句式完成句子。
其中一項,“我是手工能力強的人,能做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的優點,打開了學生W的快樂之門,她動情地回憶從小到大利用學習之余編制各色手工藝品為家里賺錢的趣事。她的臉上蕩漾著被認可的喜悅,剎那間,她的自信寫在臉上,刻到心里。她有了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老師趁熱打鐵,要求學生W把各項優點作為作業,背會、記住,每天早晨醒來大聲朗讀一遍。她高興地答應了。還說:“我要給每一個同學一個我自制的生日禮物。”借機,老師問“有學生L和學生Z的嗎?”她堅定地回答“有啊,我要特別感謝她們,給我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認識了老師!”
不久,老師收到了一個精美靚麗的手鏈!
一盆洗臉水的故事結束了。故事啟發諸多思考:學生W是幸運的,她在正確的時間節點上選擇了正確的求助方法,促使自己走向健康的心靈之路。不敢想象,像學生L、學生Z一樣不計其數的“障礙學生”的求助之路在哪里?她們也許還不知道。她們內心的“結”是否會越結越大,在學校得不到及時化解,走上社會,有一天不經意間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呢?
青少年學生學知識、學做人、學交往,一定會離開自己的父母、離開自己的家庭到新的環境里與更多的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學習、工作、做事,遇到不順心的事、性格不合的人該如何應對?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說是不容回避的大問題。因交往不慎誘發的暴力給青少年學生帶來的傷害,遠不止皮肉的創傷,更嚴重的是造成心靈的扭曲,更有甚者不能完成健全的人格,給家庭、社會蒙上一層陰影。
“木桶效應”,言猶在耳。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要多關注學生的交往。教會學生敞開心扉對待別人。多包容,多理解。和諧的人際關系,也如陽光、空氣、食物一樣,是人人離不開的精神營養。
注:文章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 太原電視中專)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