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人士都在深入探索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其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校數學組在進行了大量的學習和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本文僅就數學教學中的“學案”的設計與使用談談體會。
一、學案的設計是關鍵
教師應從教材的編排原則和知識系統出發,對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參資料以及自己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合理處理教材,盡量做到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學案的設計應達到以下要求:
1.數學學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如,學案是用于課前預習,還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復習;或者學案是體現教師的授課意圖,還是體現學生的學習引導,一定要在編寫前潛心鉆研,這樣才能發揮出學案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
要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能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盡量每課時一個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
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應作適當的提示,配以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問題自主學習,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4.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
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也不行。做到由表及里,層層深入,領會貫通,使學生能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進而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5.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
學案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優秀生從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份好的學案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運用學案時應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注重發展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創新;注重因人施教,讓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1.教學生“讀”
學案中為學生編好閱讀題材和問題情景,指導學生掌握預習方法,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如學習“正切函數的性質”一節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預習:
思考1:正切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是什么?用區間如何表示?
思考2:根據相關誘導公式,你能判斷正切函數是周期函數嗎?其最小正周期為多少?
思考3:函數y=tan(2x-■)的周期為多少?一般的,函數y=tan(wx+?漬)(w>0)的周期是什么?
思考4:根據誘導公式,你能判斷正切函數的奇偶性嗎?
思考5:觀察下圖中的正切線,當角x在(-■,■)內增加時,正切函數值發生什么變化?由此反映出什么性質?
2.讓學生“講”
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難以掌握的內容,應積極引導學生去議一議,鼓勵學生去講。在講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的差錯、漏洞,教師要特別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正確地表述,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3.帶學生“做”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中得出結論,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如,在研究“古典概型”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去摸小球,擲硬幣等方法,動手實驗、發現,總結出事件可能性的確定方法。
4.導學生“想”
養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系。通過經常性的反思養成主動總結、主動歸納的好習慣,能夠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舒蘭市第一中學)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