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活動”欄目,是新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課改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理念,增強了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它注重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旨在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在學生思維上從多方面研究地理問題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要求教師適時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參與學生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構知識。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地位低微,備受冷落,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重在探討合理利用地理“活動”欄目對學生思維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活動”欄目;新課標;分類;培養思維
一、備受冷落的“活動”欄目
“活動”欄目是新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課改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理念,但是長久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常對加粗黑體字及正文部分的內容關懷備至,卻使所占篇幅不大但其實不容小覷的“活動”欄目內容備受冷落,僅僅一帶而過甚至直接省略不講;學生則更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對課文主體部分知識進行記憶及理解,而忽視了“活動”部分所隱含的知識。此類知識恰恰是很少需要死記硬背,更多的是需要靈活機動地運用多方面思維能力解決其中的問題,因此學生對于此類知識的思維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學生在讀圖、記圖、畫圖等技能方面提高緩慢,進而在這類知識的得分上也無明顯進步。
二、地理“活動”欄目的意義與作用
對“活動”欄目的忽略,不僅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從學習中獲得的樂趣大打折扣,同時也使地理教學處于舉步維艱的尷尬地步。擺脫這種困境,以“活動”欄目為契機,在此基礎上搞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非常必要。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作為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為落實這一目標,各種版本的新教材都加大了活動的內容,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活動”欄目。“活動”已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補充與延伸課內教學、承擔新知識學習轉向促使學生廣泛參與的活動教學,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因此,要求教師適時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情增趣,在活動中發展提升。
三、地理“活動”欄目培養學生思維的實施方法
為了使“活動”欄目能相對應地起到開啟學生不同思維能力的作用,可在事先了解學生地理學情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施。
1.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能力
要求學生處理好將眾多的地理事實材料總結歸納,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演變和分布規律以及形成這些規律的原因等)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抓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全體和內在聯系的規律性,有利于學生綜合概括能力的提高,這種類型的“活動”是地理教材安排活動的主體。對于這類“活動”內容的處理我們教師絕對不能僅停留在將活動題的答案提供給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在分析材料、圖片、圖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地理概括能力,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認識過程的突變,產生概括行為,最終培養學生由“地”及“理”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要求學生尋找原理與實際問題的聯系,認識實際問題中各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與規律,做出合乎邏輯的判斷、歸納與推理,從而對實際問題做出合理描述與解釋。
3.培養學生思維的多端性
“活動”的創設帶有很大不確定的問題情境,這時通過要求學生運用地理的原理、觀點、方法來多角度、多側面地描述,答案多元、開放,鼓勵創新,意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即多端性)。一般問題的解決要從已有知識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支點”,依次進行知識重組、遷移,運用多端思維與系統聯系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和批判思維
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是達到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主要做法是: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對問題展開辯論,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為了滿足這一教學建議的要求,教材在“活動”的安排上更是有所體現,如,就如何協調城市建設與耕地保護矛盾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活動”欄目的有效組織與開展,能夠逐漸促使學生較靈活地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究“活動”中的問題,較好地從多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再只是等著當“書記員”,只是等著記錄老師所給的結論,并且在讀圖、畫圖、以聯系發展的眼光綜合分析問題等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而教師則在“活動”欄目的教學中轉變了自己的角色,以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獲得教學樂趣。
參考文獻:
[1]凌申.走進初中新課改地理教師必讀[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趙林.地理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保障[J].魅力中國,2010(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河西中學)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