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提倡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性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能有效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益,使地理課堂教學趨于協調,達到高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合作性學習;方法;策略
“合作性學習”是目前國內外許多學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人人有責任,有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性學習方式能調整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雙邊活動,使教師與學生個體、學生小組之間形成同步、合作、互補的關系,能夠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動性,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使地理課堂教學趨于協調,達到高效。
為此,筆者對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性學習進行了一定的探究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現將筆者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總結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在教學中確定和把握住學生合作性學習的最佳時機
開展地理課堂的合作學習,要結合學生、教師的實際水平及教學內容的特點,不盲目濫用。因為并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課堂合作學習。筆者對內容簡單、一目了然的部分,則讓學生獨立學習,作一般性了解;知識密集的內容,更需要精講,因此對采取課堂合作學習的內容都是再三研究,慎重考慮。首先對確定的每一個地理課堂合作學習的內容的都力爭作為一個問題情境的選擇,這個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必須是一個新情境,他們不能立即解決,但他們可以憑借以前的知識經驗起步;其次,這個地理合作學習內容的表達易于學生通過言語來交流;還可以對一些值得爭辯的地理問題通過合作競賽的形式去解決。總之,地理合作學習必須根據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及地理課堂教學實際的需要進行,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筆者做了重點探索。
1.在重點、難點處
地理教學的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理解掌握的難點,在這些地方加強合作,有助于我們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2.在迷惑、混沌處
地理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思維處于混沌、迷惑狀態時,我們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有助于澄清地理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處
深化、拓展處是再創造的生長點之一,往往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此時進行合作,有助于擴展我們學生的地理思維,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靈感,形成獨特的地理認知。
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組建學生合作學習小組
開展地理學科的課堂合作性學習,首先應合理地劃分好地理課堂合作學習小組。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分組種類和策略如下。
1.第一種學習小組的組建策略
基本做法: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地理學習小組。使各組處于大體均衡的水平上,增強了小組優勝的信心,促進了組內成員對地理學習任務和地理學業競賽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課堂地理學習中主體能動性的發展。
2.第二種學習小組的組建策略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異質小組合作活動時,經常會出現一兩個地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討論得津津有味,而地理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則默默無語,有的甚至開小差破壞地理課堂紀律的現象。因此,在課堂學習合作時,筆者視呈現地理問題的難易程度或類別,組織若干同質組進行學習。
具體做法同樣可按照實驗班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之間的相似性,由4~5人組成的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地理學習小組。這有利于優生得到更多更廣的思維碰撞,更利于創新意識的激發。而后進生在同質組內也會樹立起充分的地理學習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地理學習潛能,以贏得組內其他成員的尊重和敬佩,這在異質組內也許無法體驗到。
3.第三種學習小組的組建策略
具體做法:把4~6個異質組中能力弱的同學的座位相對集中,當他們與優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時,便可直接參加異質組活動,當發現他們在與別人合作出現困難時,這幾個同學便組成一個臨時小組,教師深入到這些同質組中,通過教師的幫助去完成地理學習任務。這樣分組,既能保持異質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優勢,又便于教師把握后進生的地理學習狀況,及時降低地理學習要求并給予針對性的輔導,這充分保護了后進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心態。
4.第四種學習小組的組建策略
在地理課堂合作學習中,筆者還常常會發現,學生對所討論的地理學習內容或要解決的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同,再加上學生的穩定性較差,對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會產生厭怠,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地理課堂合作學習的效率。因此筆者有時靈活改變地理課堂合作小組的形式。如把對某一地理問題有興趣的、地理觀點一致的同學組成地理課堂合作學習小組;或興趣愛好相同的組成課堂合作小組;還可以把好伙伴組成地理合作學習小組等等。
5.第五種學習小組的組建策略
在地理課堂合作學習中,筆者為了調節課堂氣氛,改變呆板的組合形式,還采取了隨機組合。隨機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然后教師要求手持“同花”的先組合成4個大組開展討論;再將手持相同數字的組成小小組進行交流。這樣由大組討論到小組交流,使我們的學生得到的信息以及合作效果,遠遠超過以上幾種組合形式。由此我還想到一些游戲活動的組合方式,如采取了按班內學生的學號編組,個位數同號的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先進行合作討論,然后按十位數同號的重新組合再合作,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又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以上列舉的5種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的生生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實際操作時,根據具體班內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內容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靈活選擇,使地理課堂合作學習達到了最佳效果,針對我校學生地理知識面較窄、學習能力較差、地理知識面不豐富、地理學習困難生較多的特點,筆者采取第一種和第三種地理課堂合作學習分組方式較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當然根據各實驗班學生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也進行其他分組形式。通過不斷的比較,選取最適合學生的分組形式,使學生愉快的進行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培養其地理學習能力,以使地理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化。
三、合理分配組內成員的合作學習任務
在許多地理公開課中,筆者也經常看到課堂內出現小組討論、組間競賽等形式。但由于學生合作意識較差、合作技能較低,往往導致合作活動的形式主義。因此,開展地理課堂合作學習必須重視學生課堂合作學習任務的分配。只有當學生明確了一定的任務后,才能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經過研究和實踐,筆者認為可以根據需要,在組內適當地給學生分配任務。如,中低層的學生可負責記錄本組合作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讓他們宣讀他們的記錄結果,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培養他們地理合作學習的信心等等,能力強的學生集合組內研究成果,代表小組在班內交流,能力強的同學則讓他們討論和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這樣就能兼顧各層次學生參與合作性學習的愿望,激發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
當然視地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還可靈活設崗。每人一崗,定時輪換。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實踐,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這在組織形式上保證了全體同學參與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參與度與合作效率。
四、重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合作,強調師生在地理課堂學習中的互動
我們強調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即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筆者在教學時,力爭做到積極地旁觀——學生學習時掌握各種情況,考慮指導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以活躍其思維,增強其探索熱情;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學生守紀,與人友好相處,和諧合作。
因此,地理課堂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群體活動,作為活動主體的地理教師與學生必然要發生各種相互交往與相互作用——地理課堂互動。我們與學生的個別的課堂合作通常存在于提問與應答、要求與反應、評價與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直接接觸等過程中。它非常清楚地顯示出我們對學生的情感傾向。與學生群體的合作則主要發生在課堂教學秩序的建立(組織教學)、課堂講授(講、聽、記、思)、課堂提問(師生可互為提問主體)、課堂評價的過程之中。地理課堂上師生合作的順利進行使我們心情愉快,發揮起來自由灑脫,游刃有余,對學生的評價偏高趨好,這反過來使學生心情舒坦,思維開闊,會主動自覺地服從教師的指揮,回答提問,參與課堂活動,表現出樂學的心理傾向,提高學習效果。
五、實施地理課堂中學生合作性學習的幾種有效策略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地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在研究、比較現有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現狀的基礎上,筆者經過研究和實踐認為如下基本模式是適合我校地理課堂教學實際的有效地理課堂合作學習策略:
1.創設地理教學情景,呈現問題
這是我校地理課堂教學進行合作學習的第一步。筆者首先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參與地理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地理的內動力,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一起來呈現地理問題,加以具體化、系統化,明確地理學習的目標。
2.課堂組內合作,解決問題
根據所呈現地理問題的性質、難易程度,師生確定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組長協調好組內成員的學習活動,鼓勵各成員積極參與。梳理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重點討論,達成共識。如有不能解決的地理問題,由記錄員整理好,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3.組間交流,教師調控
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將討論的過程及解決的問題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組間再質疑。教師加以調控,對一些普遍地理問題可適當提供變式(或地理材料、或地理觀點),幫助學生解疑。
4.引進競爭,鞏固合作
對同一地理問題的理解,或解決的方法,或學習效果在組內進行交流時,可通過組間競賽展開。鞏固了合作學習,增強了合作意識,調動了學生尋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地理課堂教學合作研討是中心環節,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關鍵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變通和優化組合。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在組內、組際展開討論、交流,使人人都能貢獻思維成果。
總之,筆者通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地理課堂中采取合作性學習的模式,使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我們教師一味的傳授,學生只管傾聽的傳統模式,而是師生間平等交流與互動的高效模式。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及學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融合為一體,產生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模式。在課堂上使地理學習優等生的才能得以發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提高了各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體現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大大提高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花園中學)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