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不斷應用及深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方式產生一定的沖擊。教學實踐表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真正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與發現興趣的一種手段,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極佳路徑。從探討中職德育課開展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合理性入手,對中職德育課數字化教學模式作一初探。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數字化教學模式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德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不斷深化、應用,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教材,學生可以從多種教學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雖然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方式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沖擊,但是,同時也給中職德育課教學帶來契機。那么,與時俱進,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搭建數字化德育教育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數字化的教學模式是目前比較先進而有效的教學模式之一,筆者就如何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營造一個充滿生機的數字化教學模式作一初探,以期進一步增強德育課教學效果。
一、傳統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弊端
傳統中職德育教學手段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老師和一群學生。這一教學手段在德育教學歷程中占據了相當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本身存在的缺憾暴露出來。首先,傳統教學形式單一,師生間是一種單邊活動。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宣講,學生在聽,尤其教授內容是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這類純理論的課程時,如果一直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覺得乏味。其次,書本知識信息量有限,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好多都是純理論的,要補充一些與教材聯系緊密的時代背景材料或是有針對性的材料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最后,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師生間的雙邊互動交流。傳統的教學手段只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機械教學手段不能產生師生間的課堂互動,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
二、中職德育課開展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合理性
1.豐富教學內容,突破時空限制
過去的德育課教學往往偏重知識概括,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掌握。而現在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可以將德育課教學空間、時間和重點向課外進行了延伸和轉移,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講到鄧小平理論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知識點時,課本中的補充資料“三峽工程”只有文字材料,可以向學生播放視頻“三峽工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三峽工程從設想到完工的偉大歷程,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完成時間和空間的跨越,既掌握了知識點,又使情感得到升華,提高了教學實效。
2.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可信度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培養學習興趣能增加學生的勇氣和信心。信息化教學模式圖文并茂,聲音、圖像俱全,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十二課中的“保護資源環境”時,可以向學生展示視頻《地球母親的哭泣》,讓學生了解我們美麗的地球遭受人類破壞、引發自然災害的場景,強烈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興趣,引入新課,讓學生自主認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同時,這相對于過去教師單純的語言描繪要生動形象得多,學生更容易接受和信服。這種教學模式聲情并茂地展示了課堂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主人。
3.促進師生交流,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德育課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時走到學生中間,對多媒體展示的材料不斷加以指點、評價,針對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留言板、BBS論壇與學生討論交流,這樣師生之間變為“零距離”,這無疑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
三、中職德育課開展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隨著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一種無國界、無校園的新教學模式正向我們走來。為充分發揮數字化環境的優點和特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快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搞好師資培訓
數字化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建設一支富有創新和實踐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實現數字化教學的關鍵。因此,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培訓、培養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2.采用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
在上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音頻、視頻資料,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傳遞的教學信息,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討論過程中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3.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在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們可以4~6人為一組,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借助信息化技術快速處理相關信息。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同學之間合作學習。如在講“一國兩制”這一問題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港、澳、臺問題的由來,學生可以將自己搜集的材料在小組內、小組間進行交流。
4.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以卷面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考試成績論英雄,不能全面地衡量一個學生的發展狀況。而數字化學習學生參與學習面廣、參與度深,利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科學的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數字化學習的實施。
四、走出數字化教學模式下的常見誤區
1.備課時直接套用別人的課件
例如,如果要上一節公開課或示范課,有人先上網找到相關課件,選取有用的部分粘貼到自己的課件中。那么,這樣的課基本就沒有創新可言了。況且直接盜用別人的課件,有時候理不清作者的思路,課講起來就很容易亂。另外,有人直接將別人比賽的課件用于課堂,也是不切實際,因為比賽的課已經反復練習過,不適用于一般的新課教授。
2.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手段
在多媒體教學的課堂中,有些教師完全拋棄了黑板和粉筆,黑板上一字不留,整節課就是不停地點擊鼠標,這樣減少了師生互動,課堂上沒有了生動活潑的氣氛。因此用一種教學手段完全取代另一種教學手段并不十分合適,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恰如其分。
3.內容繁多,學生又忙又累又無所收獲
老師在做課件的時候,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新穎的東西都往課件里面塞,有的材料實際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大。這樣導致學生整節課都在瀏覽圖片、視頻,課堂是挺熱鬧的,但是重難點不突出,致使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這無疑也是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教學模式下,德育課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合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與發現興趣的有效手段,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業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改變原有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模式,推進中職數字化教學模式,是深化中職德育教學改革、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孫立偉.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考[J].新西部,2007(07).
[2]黎紅兵.新課程下信息技術與高中政治課程整合的探討[J].科學教育家,2008(02).
[3]陳錫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網絡教學探索與思考[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1(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