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一名中職德育教師的角度,就自媒體時代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所遭遇到的挑戰,面臨的機遇以及如何化“危”為“機”,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挑戰;機遇
本文擬從一名中職德育教師的角度,就自媒體時代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所遭遇到的挑戰、面臨的機遇以及如何化“危”為“機”,作一點粗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有關專家。
一、“自媒體”及“自媒體時代”的概念界定
關于“自媒體”和“自媒體時代”的準確含義,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并不完全統一。所謂的“自媒體”是指普通民眾利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新技術,依托博客、微博客、網絡社區、論壇、BBS、QQ、智能手機等載體,帶有平民性,草根性、自主性、互播性等特點的新型媒體,與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相比,也被稱為“新媒體”。所謂的自媒體時代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依托博客、微博客、智能手機等新媒體,人人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同時人人又成為新聞的接受者和消費者,人人掌握著話語權的時代。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壟斷,顛覆了傳統信息傳播的理念和路徑,在客觀上提高了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話語權,正全方位地改變著社會生態。
二、自媒體時代中職德育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
1.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信息的傳播模式
在傳統教學環境下,教師是知識信息的控制者、傳播者,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費者,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單向的不平等的線性傳播關系,教師主宰著教學話語權。但在自媒體時代,教學雙方的邊界不再涇渭分明,教師和學生在信息傳播媒體意義上已經沒有根本差別。任何學生都是教師,任何教師也都是學生,教師和學生的唯一區別就是教學組織關系中的角色分配不同而已。就教學話語權而言,教師已經不再享有絕對的壟斷優勢。這也許是許多德育課教師出現不適反應的最根本原因。
2.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中職德育課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成倍增加
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特點,教學的預設受到了極大挑戰。為了贏得課堂上的話語優勢,發揮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德育課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除了傳統的把握教材,開發課件,準備練習等工作外,教師要花大量時間上網瀏覽最新的社會熱點信息,登陸微博、微信去捕捉最新的輿論焦點,并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無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量,而這在傳統的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是不多見的。
3.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中職德育課堂管控難度加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中的手機也實現了與時俱進。隨著蘋果手機在社會中的熱捧,學生中的“果粉”數量也在急劇膨脹。在此情境下,如同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遭遇一樣,中職德育課“教師”作為德育信息傳播的“媒體”也要與QQ、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機本身等新媒體對信息的“受眾”——“學生”進行有效的爭搶,給課堂管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三、自媒體時代給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帶來的機遇
1.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迫使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更接“地氣”,這為改變傳統德育課的刻板印象贏得了契機
早在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就曾發文強調,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和吸引力”。為了增強課堂吸引力,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更加主動地關注實際,關注生活,關注中職生的實際,唯有此,方能在課堂上真正和學生產生共鳴,形成互動,也唯有此才能真正守住“教師”的角色本位,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中職學生對德育課“假大空”的刻板印象,從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新媒體的普及,部分修復了中職學生經驗之塔上的缺陷,為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展開提供了基礎
在新媒體背景下,中職生的文化基礎薄弱這一缺陷得到了較大改善。過去盡管社會熱點層出不窮,但受制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審查制度和傳播時效滯后等影響,很難引起中職學生的關注。但在自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可以近乎以秒計,并以微博、微信等自由活潑的形式而迅速擴散,這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媒體正襟危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受到了學生的追捧,這在客觀上改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此同時,新媒體的普及,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并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漸漸形成了一種良性機制。
3.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創新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實效開辟了廣闊天地
傳統中職德育課之所以長期被各方所詬病,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空洞,說教色彩濃重,教學長期流于形式。加之中職德育課缺少像高考那樣的剛性約束力,課堂教學的實效始終無法令人樂觀。但在自媒體時代下,新媒體的深度普及,不僅為教師的備課提供了源頭活水,而且也為教師的課堂創新提供了條件。
四、自媒體時代下,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化“危”為“機”的路徑
1.加大學習力度,使學習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新時期,新詞語、新知識、新觀點層出不窮,新的社會熱點應接不暇,教師必須養成每天學習,處處留心的好習慣,對社會輿情保持較高的職業敏感性,杜絕“聞所未聞”的情況發生。更為重要的是,德育課教師不能止步于“有所知”的層面。要掌控課堂話語權,發揮在學生輿論中的引導力,教師還必須對社會輿論焦點“有所思”,這也是體現教師價值無法取代的根本所在。中職學生雖然也對社會熱點有所耳聞,但始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雖知而不能言”的問題。加之,中職學生年齡尚輕,涉世未深,對網絡、微博、微信等媒體上的信息缺乏甄別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急需教師的及時介入。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在教師的影響和感召下,漸漸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從而實現了師生成長的良性互動。
2.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創新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選取契合教學需要的社會熱點事件,做到從一開始就引燃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比如,在準備學習社會公德的有關知識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列舉自己所熟知的“最美中國人”的事跡,并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教學的話題,從而在師生的對話中完成新課導入,避免了過去“我講你聽”式的單一形式。在新知新授環節,所設問題,所舉案例,也應使學生既能有所知,又能有所言,教學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實際效果。
3.不斷增強課堂吸引力,提升課堂管控的軟實力
時下,不少教師為了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要么搬出學校的硬性規定,進行強行壓制,要么無視學生存在,自說自話,應付差事。顯然這兩種做法都有違時代潮流,對改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困局于事無補。為了有效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德育課教師除了要堅持學習,勤于思考,積極掌控課堂話語權外,還應該積極探索推進課堂管控民主化進程,努力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走到課堂教學的前臺,變“課堂”為“學堂”。
(作者單位 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