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課堂上為了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為了調控教學的進度,為了更加適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課堂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
為了做好課堂提問這一重要的教學步驟,教師課前不僅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還要對每一個學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進行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下面是我參加教研活動時記錄的幾個片段,現作簡要分析,供大家討論。
一、提問要明確重點,加強引導,提煉教學信息
數學課與其他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結合數學科目所特有的數學信息,去展示、交流、表達他們的數學思維。
一次,我聽了一節高一《對數函數的應用》的公開課,其中有這樣一個例題:
生物有機體內碳14的“半衰期”為5730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出土時碳14的殘余量約占原始含量的76.7%,試推算馬王堆漢墓的年代。
老師引導、討論、分析完了以后,作提問。
師:看了這個問題,你有什么新的發現?(老師的本意是要學生理解對數的重要性。)
生1:中國歷史悠久!
生2: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生3:湖南長沙當時科技非常發達!
生4:說明現代的人非常聰明,能推算出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年代!
……
就這樣,學生意猶未盡,而老師卻著急了,幾分鐘過去了,學生的新“發現”接連不斷,他們似乎已忘了這是在上數學課!為什么數學課會上成這樣呢?因為教師的問題中沒有提煉出本節課的教學信息——對數函數的應用!
二、提問要有時效性、有針對性
在課改理念的支撐下,我們應該放棄那種填鴨式、一言堂的不良現象,教師要有“狠”的心,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嘗試、去探索、甚至去犯一些錯誤。這樣教師才能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最后才會提出有時效性、有針對性的新問題。也只有這樣,在短短的45分鐘內教師與學生才能產生心靈上的火花碰撞,才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在課堂上,我們盡量少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特別是一些口頭禪要嚴格控制,避免學生不必要的一些聯想。
比如,請一個學生到講臺上完成一道題目,學生完成后,老師可以這樣提問:這道目總分是10分,請張三同學上來為這位同學評分,并簡要說明評分的理由。這種方式就相當于是學生教學生,比老師的講評、點評效果就好多了。這樣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膽量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三、提出的問題要有創新性、挑戰性
在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新性和挑戰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新性、挑戰性的問題,意味著對教師本人整體素質的巨大挑戰,這也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幾位同事一起聽了一節高一《函數奇偶性》的公開課。老師在引入、作圖、分析、解答后,讓學生獨立解決下面的問題:
判斷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1)f(x)=2x (2)f(x)=-3x2
(3)f(x)=x2 (4)f(x)=x2,(x>0)
學生完成之后,教師說:“請李四同學任意寫出兩個函數,其中一個是奇函數一個是偶函數;請王五同學寫出兩個不具備奇偶性的函數。”
這樣的提問,為什么會讓人躍躍欲試?就是因為這個提問具有創新性、挑戰性!
對于這樣的問題,許多教師可能這樣認為:題目做完了,再強調一下這種函數的特征,估計學生也就會了。但這些題目都是教師選的,老師是如何選的,是哪里選的,學生不知道這個過程的經歷,也就不理解老師工作的辛苦,學生只是照著做了。典型的“被牽著鼻子走”。而這位老師讓學生自己編題目、選題目、做題目,這正是學生們探求知識真諦的過程,這是用金錢沒有辦法買不到的。
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迷宮里尋寶;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人,問題要設在焦點處、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和空白處,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湖南省道縣第二中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