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求知的需要、思維的起點和動力。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之有疑,要讓學生體會無疑—有疑—是疑(疑多)—無疑的思維過程。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和藝術性是設疑的重要方面。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提問,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思考獲得新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對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所學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都能起到積極作用,更能體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
優秀的教師能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領會其精髓,根據授課的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出高質量、有價值的提問問題和方式。教師對提問要達到什么目的,問什么,何時問,問誰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能在實際運用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年輕教師而言,有效的提問仍有較大的難度。本人根據教學實踐和對優質課堂的觀察記錄,認為有效的提問應滿足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一、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1987年,“布魯姆-特內教學提問模式”被介紹到我國,這一模式是美國教育家特內根據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學的基本思想而創立的。該提問模式把教學中的提問由低到高分為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6個水平,每一水平的提問都與不同的學生類型或水平的思維活動相聯系。中學尤其是初中是義務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的是普遍教育而非精英教育,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的教學活動要面向普遍的學生,提問亦是如此。
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遞進。根據知識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如,針對回憶、識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問,可由基礎較差的同學來回答;應用性和分析水平的提問則由中等水平的學生解答;綜合水平和評價水平的提問可由基礎較好的同學闡述。教師在課堂中面向全體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而非僅僅是優生的參與度,亦可兼顧各層面學生的發展。
二、提問要有針對性
教師的提問要有針對性,絕不能信口設問。每節課應當圍繞教學目標,緊扣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中心問題。中心問題是課堂教學設計中準備好的、關系課堂教學全局的問題。問題的內容應隱含著教材內容,應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形成“問題鏈”。由淺入深,使學生形成連續的思索,從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
曾聽過一堂七年級上冊的優秀課,內容為我們怎樣學地理——判斷方向。教師充分展示了提問藝術。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周末學校打算去烈士公園參觀,根據屏幕上提示的長沙旅游地圖,層層完成以下問題。1.從我們學校到烈士公園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呢?以問題為引導入新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教學任務。經過引導學生理解地平面的八個方向,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并掌握地圖上判別方向的兩種方法。在講解每一種判斷方法運用以后,返回到之前的問題情境中解答問題。繼續情境拓展,到達烈士公園后,同學分散在各處游玩,根據烈士公園導游圖,再次提出問題。2.在餐飲部的小明如何通過電話幫助在北門的小紅順利到達他所在的地點呢?通過問題落實方向的判斷方法。教師從生活中提取情境,創設相關的問題鏈,課堂上貫穿問題的解決,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效率高。
一堂課中的中心問題一般是該課時的重點或難點問題,在創設問題時應當給予適當情境,最好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之余多關注身邊的地理,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地理教師可以多留意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搜集整理素材。這樣在備課中提問的有效性設計能信手拈來。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在學生心求通而不得其意,口欲言而不能達其辭之時及時提問,適時點撥;在學生知識結構前后出現矛盾沖突時提問,由學生自主提出疑問,從內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善于提問,使用啟發性談話法等方式,多問讓學生動腦筋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憤”“悱”的狀態。同時,在用語上要著眼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獨立獲取知識。
在七年級上冊的《世界的聚落》新授課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出聚落發展需要的優越條件后,及時拓展啟發,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出與所給圖片自然景觀相一致的房屋。分別是江南水鄉地區、熱帶雨林地區、內蒙古草原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沙漠綠洲地區和寒帶地區。當學生對設計房屋無頭緒時,教師以身邊的江南水鄉地區的房屋為例,啟發學生設計的房屋可考慮房屋材質、屋頂的坡度、墻體的厚度和窗戶的大小等方面。通過小組的合作和教師的適時啟發,學生能自己設計出相關地區的房屋,并且能解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同時教師在提問時,設計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提問的深度來自問題層次的高低。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對于難度大的問題要有鋪墊。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深刻領會知識體系結構和新知生長點,精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的盲點,適時適度啟發學生。同時對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順理成章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提問要及時回應學生
在課堂提問中,學生的疑問可能雷同,但教師的解疑卻要從具體實際出發,因人和場合而異。解疑時,教師不要急于闡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要多留時間給學生,要避免控制問題答案,適當設計開放性的答案。同時,善于間接解疑,激發學生主動解惑的動機。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尊重個性,善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重點和難點內容的問題上,即使學生能夠回答正確,教師為使全體學生在該問題上得到強化,不宜急于表態,可得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詰問,強化重要知識點。
教師提問中要科學評價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以鼓勵為主。首先肯定他的參與,針對回答的具體內容,給予中肯的回應。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能答出標準答案,也不提倡標準答案式回答,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獲取問題答案。避免走進不會傾聽,給予消極反饋的提問誤區。
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提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教師本身素質能力、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及外部客觀環境等。提問的形式也可多樣,針對具體內容,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不管運用哪種提問,都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予以鼓勵性評價。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