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態生成”是這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這一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教師應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充分挖掘課堂生成資源,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使政治課堂教學更加具有魅力。
關鍵詞:激趣引思;動態生成;潛能;合作
新課程把課堂中師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即時性的非預設的獲得與發展的生成,看作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教師要用對教育事業以及對學生的滿腔激情,以各種教學方法和非智力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通過“激疑—質疑一析疑一解疑”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的引領下動態生成,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下面筆者就從課堂實踐的角度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激趣導問要“趣”,激發思維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政治的教學內容,引入社會熱點和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來設置情境提出問題,還可運用詩詞、故事、小品、廣告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例如,對《征稅與納稅》設計時,我利用了中國福利彩票雙色球第2009118期開獎出現“狂噴”(全國共開出93注頭獎,河南一男子獨中88注,獎金總額達3.599億元,創下中國彩票史上單張彩票中獎最高紀錄)這條爆炸性新聞來調動學生的“興奮點”。隨即教師自然巧妙地將學生帶入一系列的問題情境中:(1)這個彩民要不要繳稅?(要)(2)繳納什么稅?(個人所得稅)(3)繳多少稅?(稅率20%)(4)繳個人所得稅有什么意義?學生的好奇、質疑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以疑激欲,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萌發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激趣導問要“懸”,激發思維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給學生心理上制造一種懸念,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例如學到“商品的價值量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時有些學生不求甚解,為此我設問:“勞動生產率愈高,商品的價值量反而愈低,這樣,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是反而吃虧了嗎?”我在學生平時沒有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讓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迫切想知道為什么。而我卻不慌不忙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很想知道答案吧,但我不能馬上告訴你們,你們不妨同桌之間先議論一下。”正是這一讓人期待的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終形成了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高潮。
三、激趣導問要“巧”,激發思維的靈活性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尋找最佳時機,在學生思維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設疑,創設“憤悱”情境,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然后開通思路,釋疑解惑。例如,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學生明確“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結構出現優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三個要求。但提問不能就此停止,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四、激趣導問要“精”,激發思維的層次性
問題要少而精,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由常問“是什么”向多問“為什么”和“怎么辦”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內容時,我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問題為例把問題設置為:
(1)上述事實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
(2)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
(3)請為解決“白色污染”“資源浪費”出謀劃策。
這樣的設置既精確又有層次性,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同時又囊括了本框內容的重難點知識。因此,用問題引領課堂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同時我們更應該在預設問題時設想生成,珍視課堂的動態生成,使動態生成的資源變成源頭活水,滋潤我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紹燦.預設與生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03).
[2]張安義.課堂因“生成”更精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8(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