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綜合性、工具性的學科,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如果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富有藝術性地設疑,把主動權交與學生,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學情,巧妙設疑
作為一位老師,應該善于把握好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心理特點,依據學生實際巧妙設問。在設疑時才能讓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不至于脫離學生實際。如在講《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小艇的樣子,根據學生生活的實際,提出“你們見過龍舟么?”讓學生討論后,在學生有了印象后出示多媒體課件,然后讓學生讀出描寫小艇的句子,小艇的清晰形象躍然呈現在學生心里。再則,設疑還要考慮學生素質的差異,體現因材施教。一個班級,學生素質肯定不盡相同,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應該有層次之分。
二、激發興趣,順勢設疑
設疑還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創設設疑情景,營造設疑氛圍,老師順勢而為,在學生積極性勃發的時候設疑,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順勢設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造懸念
一堂好的語文課,往往由一個問題就設置了懸念,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深入探究。再如我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開始就提出:“我們的城市都是建在平地上,交通工具都是汽車,可是世界上就有那么一個城市,是建在海里,街道到處是水,城里面沒有汽車,他們靠什么出行呢?”這個設疑,馬上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放到了小艇上了,不知不覺中教學重點難點一一突破。
2.往返質疑
學生學習知識,遵循著“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的探究規律。學生在賞析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教師通過設疑釋疑的反復過程,層層深入突破課文的重點難點。如我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設計了“小女孩的處境怎樣?”“寒冬臘月你光著腳丫、餓著肚子走在雪地里的感覺會怎樣?”“小女孩為什么不回家啊?”等問題,層層探究解析課文就是一個好的例證。
3.提升設疑
教師整個教學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技巧,并能將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教學設疑時有時要使教學內容得到提升,促使其技能的持續發展。如我在上《魯濱孫漂流記》一課時,學生通過熟讀課文以及對人物的分析可知,魯濱孫是個聰明能干、有膽有識的人。這時我繼續提升設疑:“假如你是魯濱孫,你會怎樣?”“你在生活中碰到了危險,你是怎么做的?”由此引起學生的激烈討論,也順利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緊扣課本,循序設疑
在語文教學中,疑若設置巧妙,則妙趣橫生,使學生學有所得;疑若設置興趣所在,則興致勃發,學生志趣盎然。為了設疑到位,我們還必須注意幾點:一是必須依托課文,圍繞目標提出緊扣單元目標和課堂目標的問題。二是適度性,要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能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力。三是問題必須循序漸進,問題要有系統性、漸進性、梯度性。讓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深入探究。再如我上面提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那些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課文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帶入到小女孩的處境中去,對后面小女孩在劃燃火柴中所產生的豐富聯想就不難理解了。
設疑是小學語文教學時常用的教學手段與技巧,但設疑必須結合實情,激發興趣,緊扣文本。設疑運用得當,能使整堂課充滿活力,充滿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西省豐城市實驗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