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為教育內容和價值取向,實施體驗,塑造人文品質,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高尚品質的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應該積極展示教師的語文教學魅力、閱讀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重視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以提高學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有機結合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統(tǒng)稱,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增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理念,還語文課堂以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完美地滲透人文教育呢?
一、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塑造完美人格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說明中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語文課堂在注重學生情感發(fā)展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審美感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這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用優(yōu)美的文章,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通過誦讀、美讀來達到孩子與作者心靈的交流,去尋找美的真諦,獲取人生啟迪,培養(yǎng)審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培養(yǎng)感恩之心,升華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深刻情感內涵的人。
二、結合課本素材,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學要打造人文精神,就要積極挖掘教學素材中的人文因素,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吸取精華,養(yǎng)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課本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人文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人道主義思想,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利他主義,孔孟儒家學說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思想、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等這些豐富的心靈雞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直接用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通過作者的表達意圖和資料背景的介紹進行敘述,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質和崇高的人格。
三、從細微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領悟
語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如《背影》《平凡的世界》等,它們有的體現(xiàn)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的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有的滲透著美好的真善美,有的彌漫著溫馨的深情與真愛……語文教學必須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情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且要用心地給學生提供學會表達、評價自我感受的機會;從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借文移情、借文移情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喜愛之情,更能夠完善學生的高尚人格,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為語文教師隊伍中的重要一員,應重視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人文教育。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橫崗街道四聯(lián)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