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使枯燥、乏味、呆板的語文課堂不復存在,學生成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成了“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創設性地進行教學,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指導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這才是興趣的本質魅力所在。因此,每上一節課,都應做到精心創設情境,以吸引的方式創情激趣,我認為可從以下幾種做法著手。
一、努力在課堂導入環節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環節猶如樂曲的前奏,教師設計好這一環節,能讓學生自始至終都隨教學內容的情調或喜、或悲、或樂。教師對課堂氛圍的激情營造,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激趣有很多種方法。如,巧設懸念、幽默故事開頭、圖文并茂、組織活動等,這能使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興趣盎然。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導入,都要短小精悍,富于發揮性和藝術感召力,以達到激趣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小白兔和小灰兔》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秋天到了,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他們都去幫忙。收完白菜,老山羊送給小灰兔一車白菜,小灰兔收下了,老山羊又送給小白兔一車白菜,小白兔沒有收,卻向老山羊要了一包菜籽……同學們,你們猜,后來怎么樣了?”這樣的提問激起了學生要急于讀下去的愿望,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取得了好的效果。
二、努力運用現代化教具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現代化教具以其獨特的優勢和魅力,進入學校的教學領域。配合教材上的內容,充分發揮幻燈片和錄像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使一些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具體、生動的形象。如,在教學《筍芽兒》時,用彩色幻燈片形象再現筍芽兒一點點長大的過程,學生情緒高漲,產生了強烈的直觀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可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引起積極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產生愉悅的情緒。如果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能把他所教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培養起來,就會達到愛因斯坦所斷言的:“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學生就會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三、精心設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的問題,誘發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提問是師生信息交流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教師通過提問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控教學環節,使學生更加有的放矢,因此,精心設計是十分重要的。就兒童思維運動的產生和發展來看,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因此,課堂提問的意義就在于,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不斷誘發學生的驚奇感,同時又不斷地引導學生擺脫驚奇,以訓練和發展他們的思維,使之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在教學《我愛祖國》一文時,當我提出:“你們愛祖國嗎?”“愛祖國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愛祖國?”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于是,整節課就抓住“愛”的線索去引導學生細讀這首詩歌的。傾聽了這些兒童共有的心聲,并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課文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當我處在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時,引起的動機最為強烈。例如,我們完全解答了所面臨的問題,緊張感就會完全消失,就再也不會感到有興趣了。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每天都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即使在學完一篇完整的課文之后,也要讓他們帶著一些有關該文的問題離開課堂,使他們學習的動機得以長久保持。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長虹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