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課堂理答;學生心智;學生思維
一、關注課堂理答,完善學生人格
班級里每個學生不但學習基礎不一樣,而且個性也都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要通過理答去了解他們的特點、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揮良好的性格特征。特別是對待那些不是所謂的“優等生”,教師更應通過課堂上的理答,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樂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促進他們良好性格的形成。例如,在一次復習課上,我講解書上的一道題:“5箱蜜蜂一年可以釀375千克蜂蜜。小林家養了這樣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釀多少千克蜂蜜?”學生審題后,紛紛列出“375÷5×12”來解決。當我望著學生興高采烈的神情問“誰還有不同的解法”時,大家你望著我,我望著你,面露難色,一致認為此題只有一種解法。這時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平時成績一般的××同學怯生生地舉起手,用極低的聲音說道:“老師,我的解法和他們不同,我覺得我這樣做也行。”于是,我讓他把作業本拿到展示臺展示:12÷5=2……2(箱),2×375=750(千克),375÷5=75(千克),75×2=150(千克),750+150=900(千克)。看完列式,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有的說:“哇!這么多步,太啰嗦了!”有的說:“還是前一種好。”還有的說:“超級麻煩,一點都不簡便。”面對大家的議論,這個學生有點吃不住了,臉上露出一副等著挨批的表情。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對這個學生說:“老師支持你,你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能想出大家想不出的方法,說明你能自己動腦,老師喜歡你的這種學習精神。”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這個學生像換了個人似的,腰板坐得直直的,遇到問題總搶著回答。課后我對自己的做法進行一番反思:面對這個學生在課堂的反應,如果簡單地打斷他,強制性地要求他按照教師或學生的想法,可能他的解題情況會更好些,學習的效率更高些,但你卻在整個過程中失去了許多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學生的認真、鉆研、獨立、思考、執著的精神,以及完整人格形成所需要的過程。我們的學生需要成長,成長的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打磨,教師可以引導他,而不應強迫他去適應設計好的成長線路。
二、關注課堂理答,激發學生思維
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而教學的展開過程卻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的合作、對話、碰撞,往往會出現超出事先預設方案的新亮點。這就不但要求教師及時關注課堂理答,深入教材、了解學生,而且應通過精心的預設,促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火花得以最大限度的迸發。例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我出示兩角,如圖1。
■ ■
圖1
然后問:“這兩個角誰大誰小?”學生經過思考后想出了一些辦法,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可以用直尺量來判斷角的大小。我聽后一愣:怎么用尺子量呢?但轉而一想,用直尺雖然不能量出角的具體角度,但也可以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挑戰性,也正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最佳時機。于是,我沒有直接指出,而是適時提問:“如果要用直尺來量兩個角,怎樣做才合理?”學生看到老師在真誠地等待和傾聽他的答案,于是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把直尺放在距離兩個角的頂點相同地方上測量,根據測量結果可以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如圖2。
■
圖2
這個測量方法盡管與課前預設(用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完全不同,但正是由于課堂上教師的及時理答,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理答也為課堂上師生的精彩互動提供了生成的土壤。
三、關注課堂理答,點燃學生智慧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有交流才有價值,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與信息傳遞的空間,關注課堂理答正是課堂上師生進行交流的基礎。有時學生在闡述其見解時,那精彩的發言會使你感到驚訝,令你贊嘆!下面的教學片段,它讓我真正體會到理答的價值。
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樣的一道題:“在7和2之間添上( )個0后,讀作七十億零二。”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解答這道題時,應該在草稿紙上先寫出7000000002,再數一數7和2之間有幾個0,數0個數的時候,還要先分級,這樣不容易數錯。”當學生聽得正專心時,班上有一個學生舉手了,說:“老師,你的這種方法太麻煩了,我有更好的辦法。”這時候,教室里寂靜無聲,只聽到一個學生說:“你還有什么高招,趕快說出來聽聽。”我對他的答案也充滿了期待:“七十億零二,這個數的最高位是十億位,說明它是十位數,用10減去7和2兩位,還剩8,因此就應該增加8個0。”我聽完后大力表揚,并跟學生一起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下課后,我回到辦公室,靜靜地坐著,回想課堂出現的一幕,讓我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名言。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堅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理答,把學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子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四、關注課堂理答,開啟學生心智
新教材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體現現實性和靈活性,這給學生解決問題尋找有用和隱蔽的信息、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擾提出了挑戰。教材中常有一些容易與其他內容相混淆的知識,還有一些則是容易受學生思維定式影響而產生不正確結果的問題。課堂上如何才能準確地了解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盲點,開啟學生的心智呢?自然要依靠教師課堂上的引導與點撥了。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正確的答案,更不能一口否定,要通過課堂理答,耐心傾聽學生的解題思路,找到出錯的地方,然后對癥下藥,誘發思維,開啟心智,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印象深刻。例如,六年級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兩根繩子,第一根截去它的■,第二根截去它的■米,余下部分相比較( )。A.第一根余下部分長;B.第二根余下部分長;C.一樣長;D.無法確定。”在考試做選擇時,四個選項都有學生選擇。試卷分析時,我不直接指出錯誤的原因,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生1:我是假設兩根繩子都是2米,通過計算發現第二根余下的長。話音剛落,馬上有孩子進行反駁了:“不行,那如果繩子長是1米呢?”聽到這里,我馬上問學生:“如果繩子長是1米,你認為正確答案是什么?”生答:“一樣長。”我緊接著問:“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是第一根長呢?”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因為這道題沒有告訴繩子的具體長度,所以答案應該選D“無法確定”。課堂上教師的理答能幫助學生解疑問難,開啟心智,教學時我們不但要關注成功學生的快樂,更要理答暫時失敗學生的心聲。作為教師,課堂上去主動理答學生的問題,你一定可以在其中體會到無比快樂和巨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南門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