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強調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這就需要在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通過營造氣氛,創設情境來誘發學生情感。教學過程既是認知過程,又是情感互動過程,情感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對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情感因素、營造和諧的情感教育氛圍作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電子琴教育;情感體驗;教師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音符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電子琴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在激活學生情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代常識教育理念認為:孩子的心靈是否舒展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心靈舒展的孩子必會快樂而輕松地飛,心靈壓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那么如何在電子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呢?我作為一名電子琴教育的啟蒙教師,在幾年的教學中,積累了一點經驗體會。
一、教師——情感的使者
教師是教育者,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音樂教師更是傳播情感的使者。作為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到表情藝術,親切溫柔的表情和言語,會讓學生愿意走近你,愿意傾聽你的聲音,縮短彼此間的距離是良好合作的開端。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異,進度也有快慢,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進度表和要求,千萬不能言語相惡,甚至恫嚇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你一些過激的言語就扼殺了一個熱愛音樂的心靈。
那么教師作為情感的使者,在教學中如何來正確引導學生呢?如,教材《友誼地久天長》中有這樣一段話“怎能忘記昨日朋友,昨日朋友心手相連”。在古往今來的藝術作品中,友情是人們謳歌的永恒主題。學生年齡小,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對友誼理解可能不夠深刻,在演奏中無法表達這一主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友誼這一純潔的情感呢?我嘗試以“話說友誼”這一主題為切入口,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講述同學間發生的最受感動的故事來感悟友誼的真諦。同時,我播放了那首歌《友誼地久天長》,舒緩的旋律、富有感染力的演唱讓學生一下子沉浸在對朋友的思念之中,有的學生甚至流下了熱淚。是啊!世界上有什么比朋友之間的友誼更珍貴呢?學生幼小的心靈在音樂中得到了洗禮。學生在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地練了起來。教師既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學生新的內容。教師又是演員,與學生一起歡歌跳躍感動。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教師的教誨。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共鳴。
二、教室——情感的小屋
電子琴教室是實施電子琴教育的主要地點,也是學生感受音樂、抒發情感的起點,我精心把它布置成一個“愛的小屋”。教室的各個角分別設置了:名家、明星、音符總動員。教室里不間斷地播放著動聽的音樂,音樂恰如其分地撥動了學生的情感之弦。學生進入教室,時而傾聽,時而手舞足蹈,每一個細節無不感染著我,情由境生,在一定條件下,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劑,是可以相互感染、影響的,從而產生相同的情緒體驗。教師要用愛憎分明的感情、真摯的語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動作,去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入要導入的音樂中,我的教室就是一顆嘭嘭跳動的心臟,充滿活力。
三、音樂——情感的源泉
音樂是聲音與時間的藝術,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人類創造音樂的原動力,是音樂表現的核心所在,自然也成為音樂教育的靈魂。音樂是美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表現了凄涼之美;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表現了雄壯之美;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則表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美;現代音樂《龜兔賽跑》趣味十足,更體現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學生盡量多地欣賞美的音樂,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真正內涵。進一步讓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表現美、創造美。音樂以情促知,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教師恰如其分地增加教育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藝術,我的學生由苦學、厭學轉化為樂學、好學。我認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給自己定好位,才能更好地給學生定位。因人而異,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才能使學生有方向地學習。
四、學生——情感的傳播者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于被激發,且兒童的學習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會更主動、深刻。電子琴作為音樂教育的特殊形式,更需要這種情感的融入。
一段音樂根據各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種不同的動作表現,比如,布格繆勒有一首曲子叫《騎士》,可以讓學生感受騎士在草地上、在戰場上、在幽靜的小路上等不同場景的不同情緒,啟發學生各種不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多角度感受音樂,再充分通過電子琴表現音樂,豐富學生的想象,從而用各種不同的情感演繹,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要盡可能讓學生多練習,并引導他們根據對歌曲的認識,用手打節拍;根據自己對樂曲的想象和理解用手來表達情感;有時,還要制作一些樂器給歌曲配樂、配節奏。這些活動,都不失為培養學生體驗不同情感的有效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十個手指演奏樂器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美、完善美的過程,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為手的指法、手指移動快慢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學生在訓練中就嘗到了學習的樂趣。
教學中,大部分電子琴學生不愛練習教材布置的曲目。我做了一次“你愛彈什么”的調查,結果中排位第一的就是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為什么學生不愛練課本上的曲子呢?據問卷調查結論為: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認為課本要求的曲目內容空洞,難以理解,無法與現實生活掛鉤,而且漫無止境。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找準學生胃口,并根據低階段與中高階段不同的音樂審美傾向,盡量準備豐富的教學內容,如,低級班我選了一些如《粉刷匠》《閃爍的小星》等耳熟能詳的兒歌,也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愛的曲子進行練習,以此產生共鳴,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我現在的電子琴教學與原來相比,有了飛一般的巨變,猶如涓涓細流把一條條小魚引入滔滔大海。只要用心來經營課堂這個“小心臟”,每位學生的心都會隨著我一起飛翔。
教育是情、是愛,它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行為的效率,尤其在器樂教學中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溫暖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師生溝通,就一定能讓學生在電子琴的學習中得到藝術熏陶,在音樂的世界中盡情暢游!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少年之家)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