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抽象思維,如果在課堂上學生沒有興趣,則枯燥無味,達不到較好的效果。學生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學會到會學,由苦學到樂學,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創造情感的情境
課堂上教師只有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做,把自己的觀點毫無保留地發揮出來,因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多一些親和
教師以飽滿的熱情走進課堂,以此溫暖學生的心靈。
2.多一些開放
每一堂課,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和創造空間,要發現教學以外的“通道”。
3.多一些尊重
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對貧困生更要體貼關心。
4.多一些鼓勵
在評價學生時,堅持正面評價,以鼓勵為主。
5.多一些寬容
教師不要小題大做,大發雷霆。
二、創設問題的情境
教師要創設問題的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無疑則不思,疑是思的動力,疑會使學生迫切探究認知心理,所以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精心設置導課環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精心設計導課環節,以最精的語言、最短的時間,把學生帶入創新的思維王國。“導”要精彩,教師“導”課的語言、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導入語必須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必須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導”還要適度。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練而不冗長、簡明而又準確無誤,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想學習。
2.課堂要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學”有機會。從理論上講解難點知識,學生會費解甚至會感到枯燥無味。如果借助實物模型或直觀的多媒體畫面,輔之以教師生動的語言,學生會容易理解,可能達到終生難忘的效果,在新課的講授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提出疑問,不時給講授的內容增加神秘色彩,使學生興趣始終不衰,這樣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在作業布置和課本預習中也可創設教學情境
每節課在小結時,教師也精心設置一個小小的懸念,為下節課的內容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研究,使他們盼望著下節課的到來。有些學生為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就打開課本,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說,這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預習。
4.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每一節課的理論、解題思路和方法加以歸納和總結,使他們從中發現學習方法,掌握解題技能,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成功的情境
教師對學生的心態變化要敏感,教師要能捕捉學生的一舉一動。一個表情、一絲笑影、一聲嘆息。這些都是窺視學生心態的重要渠道,把握學生是在想什么,做什么,碰到什么問題,存在哪些障礙,而這一切為創設成功情境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主動性學習
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下完成的。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并內化。在數學教學中,情與知的出現,常常是一先一后、互相促進的。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索某種實物的心理傾向。興趣這種特殊的心理傾向,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或從事某種活動,開闊眼界;能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興趣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學生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情緒飽滿,才有助于其將潛在的各種心智、技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知識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反之,情緒不佳時,學生會神不守舍,任老師怎么講,就是呆若木雞,什么也學不進去,這就是興趣的作用。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欲望,盡可能使學生在自身情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
教師要為學生搭設一個生活的“舞臺”,為他們提供一個操作實踐的機會,使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