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口算訓練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重視算理教學,加強算法指導,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口算訓練,訓練形式要多樣,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關鍵詞:口算訓練;算理指導;算法多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口算的要求是“熟練、正確和會”,同時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口算也稱心算,是不借助計算工具,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口算是筆算特別是豎式運算的基礎,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直接影響著計算的效果,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口算還是形成數感的載體。學生在口算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運用了數位、計數單位、數的組成等概念,促使學生形成數感。口算也是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基礎,即使是在計算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口算仍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如何加強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成為擺在廣大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口算訓練的。
一、重視算理教學,加強算法指導
口算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法則和方法,那么弄清算理就是關鍵。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8+幾”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等實物操作建立豐富的表象,理解“湊十法”,然后讓學生詳細說出思考過程。如,8+5,可以說成先把5分成3和2,先算8+2=10,再算10+3=13,后經過8+6、8+7、8+8等的練習,概括出用“湊十法”計算“8+幾”的方法:“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在經歷了感知觀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個階段的學習和相應的練習,學生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這一個認知過程,學生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計算法則,保證了口算的正確性。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要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則,訓練初期要注重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和計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確,對速度不做要求,重點在于鞏固口算方法,為形成技能打好基礎,隨著學生知識的深化,在練習中進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強算法指導,引導學生簡化思維過程,形成口算技巧技能。如,口算99+98時,學生可能有幾種思維過程:99+98、99+100-2、100+98-1、100+100-3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幾種解題思路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最優算法,提高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技巧。
二、科學安排口算訓練
1.口算訓練要有計劃,有目的
任何計算都是以口算為基礎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他運算能力的提高,口算的速度快、準確,不是一兩天訓練能達到的,而是持之以恒訓練的結果,因此,口算的訓練必須經常化。教師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和口算教學熟練、會、正確三種不同的教學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安排好天天訓練的內容,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技巧。進行口算訓練時,還要注意前后知識間的聯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要注意精心設計口算練習題,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筆算”時,如,72×5可以訓練7×5+1的口算。這樣有針對性的口算為新知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又如,在教學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后,我安排了讓學生自己編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題進行訓練,學生在自己編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新知,還激發了學生口算的興趣。
2.加強基本訓練與針對訓練
口算的基本訓練內容包括:20以內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一位數及相應的除法;100以內的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等兩步計算。這些計算,都是整數、小數和分數(百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混合運算的基礎。只有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口算,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組織口算訓練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易錯題反復進行針對性的練習,防止錯誤被鞏固下來。對于易混淆的題目,如,“16×5”和“15×6”“24×5”和“25×4”等,可進行集中對比練習。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知識的清晰性。
三、訓練形式多樣,激發口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練習簡單重復,學生就沒有興趣,練習效果就不好,要注意精心設計練習,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訓練形式要多樣化,如,采用聽算、開火車、搶答、分組比賽、找朋友、口算接力、摘蘋果等形式,激發學生練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口算本,在課前2分鐘組織口算或自算,然后同桌互批,全部正確的學生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堅持每天晚上做5道豎式計算,教師對學生計算情況進行小結,每周評出口算周冠軍,每月再評出口算月冠軍,學期末再根據獲得的紅花數評出口算學期冠軍,使口算成為學生每天的必修課,養成天天口算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呂世虎,陳清容,鐘志勇.新版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逸夫一小)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