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識字量大,識字難,識字教學也變得更困難了。課堂教學無疑是學生識字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們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只要重視在課堂上教會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還應重視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鼓勵學生在家庭中,在游戲中,在日常各種各樣的生活活動中開動小腦筋識字。將識字引向生活,走開放性識字之路。
關鍵詞:多途徑;快樂;輕松;有效
識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長久以來,低年級識字教學一味只考慮識字的工具性,只關注識字的傳教,總是教師“一言堂地教”,學生一個勁地學。整個識字過程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讓“識字”充滿情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這項學習任務呢?我們不妨把從前封閉式的識字教學引向開放式多元化的識字教學中去。
一、挖掘資源,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學生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也就是說要加強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相結合,走出語文中只教“語文書”的圈子,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的大舞臺。在學生生活學習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文化。比如,我校學生的部分家長做小生意,門面里有許多物品包裝袋、廣告紙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就可以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練習。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會有多么高興??!而且,學生有時還把一些“字”帶到學校來,互相考一考,真是“其樂無窮”!這樣,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擴大了學生的識字量。
二、從情入手,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多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法:一種是教師唱“獨角戲”,第二種是讓學生自由學習、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讓多數學生越來越討厭學語文。即使有點興趣的,也慢慢變得興味索然。為什么呢?因為這種方法根本不能讓他們欣賞到作品本身的美和深厚的意境。我在語文課上特別重視學生的讀,大聲地讀,反復地讀,讀得多了,語感就有了。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我會讓學生競賽讀,會讓學生輪讀,我還會給學生錄音,這一招學生最喜歡,個個躍躍欲試,你根本不用強調讓學生讀流利,讀得有感情,學生全都注意到了。當他們聽到自己的聲音,沒有不興奮的。當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透了,講起來也就更流暢了,學生也更容易理解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愛上讀書,不能僅僅是在語文課堂上讀得興趣盎然,課下也應能主動讀書。讓學生把讀書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我們要為他們創設一些情境。語文教學中,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美化情懷,完善人格。但如何把情感滲透于整個課堂呢?我自己認為在教學中,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準確把握情感。因為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只有自己深入地挖掘、理解,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以巨大的熱情,引發學生的共鳴。其次,注重朗讀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因為朗讀會將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將文章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出來。故而,教師在教學中準確地引導學生朗讀,讀出情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適時地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識字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識字,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教學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們的學生都已經做過課前預習了,因此在讓學生齊讀生字卡片之后,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在預習時最先記住哪些字,是采用哪些方式記住的。實踐證明:學生在開放性識字教學中,識字的興趣、能力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在開放性識字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激發學生課外自主識字的興趣和能力,開發他們識字的積極性。只要每個學生“多識”的量比書上的多就行了,關鍵是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去充滿情趣地識字。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只要家長、學生的積極參與,開放性識字教學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效,為閱讀和寫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