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開展課外閱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在他們心靈上播下科學的種子,讓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習和鞏固教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活潑。
關鍵詞:閱讀興趣;方法;創設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并且,因為有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措施。學生只有對學科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識的欲望。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的因素。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而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愛好不夠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家長對他們的引導和培養。而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應立足課內,帶動課外。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1.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方法
例如,當我們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唱游地讀,還有一些詩詞也可以用此種方法,讓他們記得牢,當遇到需日積月累的句子時,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發他們背誦,課堂上教學生讀讀、畫畫,還可以在書上寫寫你喜歡哪個人物或動物。
2.圖文并重
在課堂教學中,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審清題目,根據題目說出在學習本課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級課外讀物大都是圖文結合,可堅持引導學生從看圖到讀文。如,指導他們看封面和書名,講講書中可能寫些什么事。圖畫能幫助兒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對學生有問題的地方再加以引導,可以范讀、可以引導讀、可以分角色讀……
3.恰當指導,教學生會讀
讀書指導首先要體現三性,使學生讀好。三性是指目的性、針對性和層次性。每一次讀書的要求、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有的課文往往只需要一個課時,有的需要三個課時,還有的課文不太適合有感情朗讀,可以不提有感情朗讀這一要求,著重引導學生學習默讀。每次確定朗讀指導的句子或段落時一定注意要體現出層次性,由不會讀到會讀,由初讀到熟讀或有感情朗讀。針對性是說指導朗讀要根據學生情況,在學生有問題的地方再加以指導,可以范讀、可以引導讀、可以分角色讀……
三、創設條件,促進閱讀
為了組織好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有感情、表演著背誦。課堂上教師教給學生帶動作表演讀書的方法。在背古詩或名家名篇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有感情、表演著背誦。最初是教師教全班,接著就是學生到前面當小老師教,慢慢的全班學生都成了小老師。學生就像一個個小先生,搖頭晃腦,指手畫腳,津津有味地邊背邊表演,能更有效地保持興趣,使學生越來越喜歡背誦和閱讀。激勵學生大量背誦,除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經常讓組內學生展示外,每天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早晨上課前5分鐘,問學生:“今天誰會背新詩了?記到小本上了嗎?”“你會背幾首了?”當學生拿出小本后,教師從上面隨機抽查,讓學生當堂背誦,肯定鼓勵了學生后,再問“誰比他背得多?”再展示。學生誰也不甘示弱,很快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總之,低年級課外閱讀,應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鼓勵,注意方法的指導,并重視閱讀效果,這樣長久地堅持下去,學生一定會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也會提高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陳濤鎮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