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標準的態度體驗,學生對于科學的情感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如何引導學生的科學情感發展呢?發揮學科吸引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嘗試成功教育體驗等舉措可以形成良好的情感教育力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興趣;成功體驗
心理學研究顯示:情感因素的不同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向上的情感意識能夠使學生的認識過程、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
一、幫助學生締結科學情緣,認識科學魅力
愛因斯坦認為:“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剛接觸科學課程時,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是很感興趣的,能意識到科學知識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樂于學好這門學科,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有些學生的學習逐漸變為被動學習,還有部分學生對科學學習失去興趣。
其原因有學習難度的增加,有學生智力的差異,但更主要的是教師在教學時過分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因此,科學教育者應該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帶領學生動手操作一個個科學實驗,課余活動中交流科學趣聞、最新科技話題、未來科學的憧憬,動手制作小發明等,讓科學熱情常留學生心中。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
二、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師生教學相長
教者、學者、文本三者之中,教師和學生是鮮活的交流主體,共同面對內容豐富的教材,教師和學生構成了科學學習兩個重要的方面。事實上,學生的學科情感往往取決于對任課教師的喜好。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感受到的是真誠的關愛、期待和希望,就會喜歡相關學科,從而愉快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把這門學科學好,實現教師的期望。反之學生會對教師、對教師所講的知識產生討厭的對抗心理,這時候,心靈的窗戶已經關閉,講得再多都只是做無用功了。
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教師要耐心地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別的差異,主動尋求恰當的感情交流途徑與方法,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培養積極的學科情感,體驗成功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被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對學習產生不同的影響。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概念多、思維要求高,有些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比較欠缺,作業經常出錯、考不出好成績,往往會產生自卑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全體學生公平對待,因材施教,正確、合理地設計教學層次和梯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在制作水果電池實驗時,引導學生嘗試:(1)請你試驗一下,把銅絲、鐵絲插到菠蘿中,能不能成為一個“水果電池”?哪個是正極?(2)換用其他不同的金屬或水果再做一個水果電池,怎么得到更高電壓?你還有什么發現?在一次次的實驗中,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力量,體驗實驗成功的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情感好比土地,學生的智力就像種子。“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因此,在當前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對學習主體情感因素的研究,必然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艾森克.認知心理學.基恩,高定國,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