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生不良行為習慣成因淺析
1.家庭不良因素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有的父母自身素質較差,又很少與孩子交流,在生活上、學習上很難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和指導,家庭缺乏親情感。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沒有正確引導,很容易走彎路,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染上了不少惡習,甚至走上歧途。
2.社會不良因素影響
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辨別是非、抵抗不良誘惑的能力較差,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難以正確對待,特別是電腦、網吧的普及,給部分青少年虛擬情感世界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誘使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發展。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難以準確定位,以至于在學習上沒有動力,產生厭學心理,導致行為上沒有準則,心靈上受到玷污。
3.學校教育工作失誤
由于學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只抓智育,放松了德育,教師對待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偏愛優等生、冷落后進生。只重視尖子生的培養,忽視對廣大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對思想品德差、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更是缺少關懷,幾乎是放任自流。挫傷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產生了厭學情緒,進而發展到自卑、自暴自棄,甚至形成消極對抗的心理和行為。
二、對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糾正方法
1.提高教師素質,創造和諧的教育環境
學校要按素質教育的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識,使學生把精力集中在主動學習、主動求知上。
教師應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誠實和公正,使其受到感動和激勵,達到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的目的。
學校可利用升旗儀式、班會、思想品德課、法制講座等活動,教育學生自覺遵守《守則》《規范》。教師要加強對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監督。一方面,把不良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對已發生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糾正,耐心疏導,使其向良性發展。
2.提高家長素質,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影響力
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是基礎。家長在豐富孩子知識、培養他們成“材”的時候千萬不能忽視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要把孩子培養成“人才”,首先要培養成“人”,培養成為一個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培養成能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的人,杜絕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產生。
對孩子進行教育,情感的感染力比說服更有效。一個好的家長的情感應穩定、含蓄、深沉,避免大起大落、喜怒無常,尤其要善于“制怒”。家長隨心所欲地發脾氣,最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心靈上的創傷難以愈合。家長的人格直接影響著家庭的聲譽,關系到孩子的教育,用健康的人格力量教育孩子,用良好的道德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構建輕松、溫暖、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時刻注重自身舉止言行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茁壯成長的沃土。
3.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
長期以來,在教育學生問題上,校外教育和校內教育配合不夠。一方面,學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學生;另一方面,社會不關心和諷刺行為不良學生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而淡化了學校教育。為此,在對行為不良學生的轉化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又要多層面溝通,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對他們施予積極影響,尤其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家長的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形成共同教育的統一合力,步調一致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總之,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關系到家庭、學校乃至社會,一定要常抓不懈,給孩子成長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快樂地成長,這是我們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中心校)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