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边@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動機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感情的體現,它能促使動機的產生,它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因此,在上課伊始,要給學生較強的、新穎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程序之中,比如,教學“平行線”時,教師可出示這樣的謎語:“人家兄弟手拉手,咱們兄弟難碰頭,火車在咱身上走,高壓電在咱身上流?!弊寣W生猜一猜,在學生興趣盎然中引出課題,這樣既能調動思維的主動性,又會覺得知識就在身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在進行“比例應用題”教學之前,和學生進行了如下對話:我們校園內有高高的旗桿,你們知道該怎樣測量它的高度嗎?學生一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各抒己見。可是沒有說出比較好的方法,我說:“我現在就能測出來你們信不信?”學生就是帶著這份好奇和我共同來探討這部分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以生動的故事情節代替枯燥的數字
數學教學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學生聽故事的同時參與到故事情節中來,使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比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之后,教師講這樣的故事:小兔和小松鼠各分得面積同樣大小的長方形菜地,小兔子趁松鼠有事離開地時,將松鼠的籬笆移動一下。小松鼠回來時很生氣,和小兔子理論,小兔子說你的籬笆還那樣長,你并沒有吃虧呀。我問:“小松鼠真的吃虧了嗎?”然后,組織學生討論。
三、加強訓練,發展語言,培養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思維、主動參與,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探究知識所獲得的結論,使他們品嘗到成功后的喜悅。如,在教學“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從主題圖中看到的圖形,猜一猜、議一議、做一做,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然后讓小組代表到臺前和全班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看法,再通過小組評議從圖中抽象出四邊形的概念,在學生整體感知后又讓他們從生活中找四邊形,這樣使學生受益匪淺。由學生親自登臺講課,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由學生主持課堂,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由學生擬題質疑,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由學生評論結論,培養他們的判斷概括能力,這些能力會使學生終生受用無窮。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是拓展學生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
學會自學,在某種意義上說,要比學到知識對學生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人的一生接受老師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具有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習慣是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進行適量的自學活動,幫助學生選擇自學內容時要做到:(1)文字敘述比較多,便于學生閱讀和理解;(2)與前邊講過的知識有著相似的道理,便于學生類比;(3)前后內容聯系比較緊密,重點突出,便于學生概括總結。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以培養出大批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五、小組合作學習,互相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把一個大課堂轉化為幾個小課堂,使師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分析、比較、判斷,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比如,在“圓錐體積”教學時,分四個小組進行試驗,有意分配一組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去量沙子。匯報時學生發現了不同之處,再研究,最后自己得出結論: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可見,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思維,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而且能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