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部分中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投入模式、管理與運行模式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并加以探討總結,以期對中高職院校建設技能訓練為目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提供模式參考。
關鍵詞:實訓基地;技能訓練;建設模式
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其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實踐技能的培養是核心任務之一,而承擔實踐技能培養功能的實訓基地已成為當今職業院校應用型專業的特色和靈魂,也是應用型專業賴以生存的根基。
一、建設實訓基地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探索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
教育部出臺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校企合作機制建設費主要用于項目學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包括開展工學結合,共同建設生產性、服務性實訓環境等。
二、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革,而如何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筆者利用兩年時間,結合江蘇省教育廳“三項常規視導”和省“品牌、特色專業”視導,對蘇南、蘇中、蘇北的一些學校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考察、研究,并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模式
在校內建立模擬仿真實訓基地,在校外建立校企聯合或股份制的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共同特點是創設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師生在該環境下擔任不同層次的員工角色,完全按照企業運營形式組織教學。
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校內實踐教學的延伸和完善。學生在完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嚴格執行行業或職業標準,實訓的項目為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及工作崗位所需的實際技能。
(二)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模式
1.蘇南
(1)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和學校配套投入模式
政府財力厚,投入大。學校校內實訓基地條件優越,設備先進。如,無錫機電高職校設備資產生均超一萬,近100臺數控車床、銑床及加工中心。蘇州技師學院實訓中心配置了與現代企業同步、與職業培訓同步的先進設施設備,如,DMG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牧野高速數控銑床、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控制系列等現代化設備,可以完成技師等級的培訓、鑒定任務,部分實訓平臺已建成培養高級技師的平臺。這些學校的設施設備、實習條件已經與一流的企業同步,校內實訓即可完成技能培養,與企業直接接軌。
(2)校校合作投入模式
蘇州、常州等地區建立大學城,專業相同、地域相近的學校嘗試共建、共用實訓基地。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
2.蘇中
(1)校企合作投入模式
政府財力不足,學校設施設備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技能訓練要求。學校多方尋求資金投入,或尋求設備支持,或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實訓中心。
例如,如東中專在政府的協調下,與當地的企業大東公司建立了“廠中校”,大東公司專門為如東中專新建了一個廠區,作為校企合作的試驗田,該廠區除部分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外,所有生產都由該校服裝專業學生完成,學生在校學習一年半后,到校外的大東實訓基地訓練,完整的流水線循環,使學生在訓練后可適應大東公司一線的各個工種。這樣的合作,學校減輕了實習設備緊缺壓力;學生畢業后可以在大東公司直接上崗,企業省去了招不到熟練工的煩惱,同時上崗培訓周期為零,節約了培訓時間和費用;學生上崗即可享受熟練工待遇,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的三方共贏。
(2)“筑巢引鳳”型的合作模式
如,東中專與南通建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中廠”,學校無償提供場地,建威公司依據建筑材料教學要求配置實驗設備。公司技術人員對學生的實習進行指導。實驗時全部按照企業運行方式進行建筑材料試驗與檢測,使學生學習、訓練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3.蘇北
“以訓養訓”模式。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對學校支持力度不夠。如,沭陽中專處在江蘇省最大的縣,人口最多、每年入學的學生數也最多;泗洪中專所屬的泗洪縣是江蘇最窮的貧困縣。這兩所中專校不等不靠,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積極尋求與社會的合作,與企業共同建成了一定規模的校內實訓中心,在完成學生實訓任務的前提下,為承擔一定的生產任務,由原來單純的消耗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化,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走出了一條“以訓養訓”的新路子。
(三)實踐與思考
通過對江蘇省內幾種實訓基地的管理運作模式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實訓基地要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需考慮以下幾點:
1.體制創新
學校投入巨資興建的仿真型校內實訓基地,應改變單純的消耗型實習向生產經營型轉化。既解決生產實習項目與企業產品零距離對接問題,又可以利用師資、設備優勢和學校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的特點,主動為社會、為企業承擔一定的生產任務。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辦學成本,促使實訓基地的運轉步入良性循環。
2.規范管理
社會投資的實訓基地可以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實行股份制經營。在充分滿足學生實訓、企業培訓的前提下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但在運營過程中,如何協調企業對利潤的最大化訴求與學生崗位技能全方位訓練之間的矛盾是管理的一大難題,因此,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初期,應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并以協議書等法律的方式予以明確。雙方應信守諾言,共同遵守契約或協議書的各項條款,以此作為長期合作的有力保障。
3.師資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訓基地充分發揮培訓功能,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抓師資建設,需政府大力協助,破除人才壁壘。一是給編制調入;二是從企業選聘;三是選派教師下企業實踐。
總之,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政府宏觀調控、企業深度參與的新型職校實訓基地,形成利益相關方“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通過資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形成“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新型辦學之路,是我們職教人孜孜以求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旭敏,溫平則.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基本模式的構建[J].職業教育,2005(2):32-34.
[2]祝志勇.以技能訓練為目的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