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實驗后,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新課標下,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自然要思考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更加有效的數學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學;學習
“教學”一詞,簡單的理解便是“教”與“學”,也可理解為“師教生學”或“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新教師必須用真誠、信任、智慧教學,才能獲得高效課堂豐收的成果。
一、用真誠去教學,讓學生學習有信心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教師應該懷著一顆純粹的心走進課堂,把自己的心真誠地投入到課堂中去,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真誠。
用這份真誠去交流,合理運用“激勵原則”,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積極的評價,使學生在老師的贊揚聲中感受到真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肯定,讓學生都能感受到這份殷切的期望,讓學生自覺地為這份期望而去拼搏,不斷將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更高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的不斷發展。當然,不得不承認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數學。不同潛質的學生,發展的可能、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寄予所有學生同樣高的期望,相對一些學生會造成期望過高,學生經過艱苦努力依然達不到老師的期望,便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進而可能形成心理焦慮和恐慌,最后喪失自信心。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關鍵不在于給不同學生以同樣的高度,而在于給所有學生同樣的關注,能夠看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起點,每位學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二、用信任去教學,讓學生學習做主人
如何做到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回歸課堂主體這個角色呢?教師就像課堂的導演,那么要導一部出彩的戲,導演就有必要對演員充分了解,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課前應該加強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作為數學教師,我認為首先要多研究教材和大綱,在吃準、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備教學目標,備教法,才更符合學生實際。葉圣陶先生說:“教者,蓋在于引導、啟發。”路只有自己走過,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淺,學習也是一樣。只有當學生自己親自參與其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對數學的理解。課堂上教師只是導演,只是引路人,對于學生的提問,可以只給學生適度的啟示,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對學生先從“扶”,再到“半扶半放”,直到最后真正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三、用智慧去教學,讓學生學習有創新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高中階段數學的“創新”是指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的創新思維品質。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發現一種新的解題方法即便這種方法已經被其他人發現并廣泛利用,但對于這個學生個體而言就是一種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培養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疑”到“動”,激發學習欲望,調動學習積極性。“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更是創造的基礎。思維是從對問題的不解開始的,在講授新課時,可以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將教學賦予生命力,使學生在情境激發的興奮點上,尋求思路,大膽創新。比如,在講指數函數時,可以問學生對折報紙最多能折多少層,對折報紙實驗簡單,易于操作,而且接近生活,能激發學生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懷著對教育的熱愛,本著新課程的理念,用心鉆研教材、教法,用心去教學,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更加流暢。
參考文獻:
殷樸.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數學教學.教育教學論壇,2012(22).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第一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