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事業日益凸顯出其應有的職能與地位,許多關于教育教學的理論也層出不窮,尤其是寫作基礎理論堪稱琳瑯滿目,但語文教師仍然對作文教學感到困惑、棘手,農村初中更是如此。針對農村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靜心思考提出一定的方法,以獲得啟示并找到相應的對策,以求在文化環境中得到改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完善;在寫作理論中得到指導;在作文實踐中得到落實,以實現提高鄉村初中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問題思考
一、農村初中學生寫作困境
1.環境的制約
首先是社區文化環境差,雖然農村經濟有所發展,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農民的意識卻很低下,長年累月勞動,打工掙錢主要用于居住條件的改善,很少考慮在文化上搞投資。因此,學生沒有良好的文化熏陶,作文教學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次,大部分家長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家庭教育嚴重缺失,這樣就完全把對孩子的一切教育推給了學校,鄉村孩子最佳的家庭教育時機被錯過了,個性品質得不到培養,從而導致孩子上了初中后作文能力低下,跟不上學習節奏。再次,小學階段,鄉村教師匱乏,加之教師自身素質不高,教育與管理方法不科學,學生的識字關都過不了,更談不上作文教學。所以剛上初中的學生大部分言不成句,文不著章,錯別字滿篇。這對于農村初中的作文教學而言,幾乎等于從零開始,其困難之大,任務艱巨,過程之曲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初中作文教學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2.缺乏寫作資源
作文源于生活,源于觀察,源于體驗。現在的農村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過分關注中長大,沒有了夏天下河洗澡、上山挖藥的樂趣;沒有了冬天抓麻雀、滑冰、擲雪球的經歷;也沒有了秋天偷摘水果的竊喜和不安;更沒有了感受鄰居的關心和受他人凌辱的體驗。這些恰恰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樂,而文學作品恰恰是人類情感的表露。總之,他們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寫作文時只能苦思冥想,胡拼亂湊,草草了事。
3.缺乏語言積累
作文是通過文字形式表情達意。但是近年來,由于受標準化試題的影響,造成了現代學生思維的標準化,而學生思維的標準化,又進一步導致其思維外化形式即語言表達的標準化。這樣,味同嚼蠟的公式化語言就理所當然地充斥于學生作文——不僅是思維內容的復制,連語言符號也在連篇累牘地復制。語言詞匯貧乏,詞不達意,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詞,缺乏生機和活力。
4.缺乏寫作激情
學生對作文的激情,來源于對作文的興趣。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對寫好作文特別重要。
二、對鄉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建議
1.利用自身所處的環境,積累寫作素材
(1)觀察鄉村景色。藍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綠水、村落炊煙、花草野果……這一切無不烙上了鄉村的印記,又無不給鄉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認真觀察,這些景物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2)學習鄉村語言。如,有關農作物采摘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立秋摘花椒”“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棗”;如,反映氣溫、氣候變化的:“過了驚蟄沒硬地”“大寒小寒,凍死老漢”“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再如,“春雨貴如油”“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還有勞動人民風趣的日常語言和豐富的民間歌謠,這些語言雖然樸實無華,但是也有很好的表現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學習這些語言。
(3)觀察鄉村變化,感受時代脈搏。新農村建設,新型合作醫療改革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寫作思維訓練。例如,經濟發展給鄉村帶來負面影響的調查研究,如,化學、農藥對鄉村環境的污染;鄉鎮企業的發展與農業用地之爭,農村合作醫療與農民看病難的關系等。這樣學生既立足鄉村生活又不局限于此,使學生寫作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教育性。
(4)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例如,種玉米,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何時播種、何時鋤草、施肥、收獲,形成記錄,作為寫作的第一手材料。又如,很多學生都親身參加過春播秋收等勞動。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勞動的過程怎樣?應具備哪些相關知識,以及在勞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討論之后指導學生作文,這樣不僅擴大了寫作范圍,同時還增進了學生對勞動的興趣與熱情。
(5)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養成練筆習慣。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之后,練習寫創造型作文。
(6)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提高寫作技巧。
2.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教師的命題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在作文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首先應廣泛收集閱讀材料,打下習作基礎。這方面教師應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名人傳記等,讓他們在閱讀的同時積累好詞、佳句、美段,并讓他們交流讀后的感受,對內容進行簡單評析,說說好在哪里?教師再加以引導,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激發他們的興趣,為習作課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以擴大閱讀知識面,積累習作素材,開闊學生視野。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因此,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適地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想象習作,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任意發揮的空間,可以豐富他們的想象范圍,提高他們對習作的興趣。
3.開放作文評改,構建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新模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唯一閱讀者和評價者,教師個人主觀性特別強,而且往往很不及時,不利于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同時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參與了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全班同學或組內同學或同桌同學聽,請同學打分或評級,并談談為什么得分又為什么扣分。在班內舉行作文展覽,讓學生閱讀自己的、欣賞他人的等。并且讓學生人人辦自己的文學小報,把自己的作文發在上面,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實現了共賞互評的效果。這樣,學生通過自我診斷、共賞互評,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4.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
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把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各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例如,《皇帝的新裝》的續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排比段的仿寫等。指導學生同中求異,不斷拓寬寫作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
5.運用現代技術,增強學生寫作興趣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音、錄像、幻燈以及多媒體等現代電化教學手段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動起來,有利于引起審美愉悅,增強學生寫作興趣。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張曉梅.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5-01.
(作者單位 甘肅省環縣第二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