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家里有一只盛開水的瓦罐,用了十多年,父親一直舍不得扔掉。一次,女兒倒開水,一不小心,把瓦罐碰倒在地上,瓦罐被撞出了一條長長的裂縫。女兒想,這下父親得把瓦罐扔掉了。可父親并沒扔,而是把它好好地擱起來,說,以后也許能派上用場。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在陽臺上養了很多盆花,其中有一盆,長得特別艷麗。女兒一看花盆,正是那只有裂縫的瓦罐。父親見女兒疑惑不解的樣子,就說,瓦罐有了裂縫,不能用來盛水,但用來養花,那裂縫,正可以發揮作用。花盆里的雨水一旦多了,水就會順著裂縫自動地滲透出來,使花盆不至于積水,花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所以,長出來的花,也就比其他的花姣美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有了裂痕已經不能“盛開水的瓦罐”丟棄或者直接摔掉,也就是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破罐子破摔。
然而,故事中的父親卻沒有這樣做,在他的眼中:瓦罐有了裂縫,并非一無是處,只要揚長避短,照樣可以派上用場。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工作。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會遭遇到很多的“后進生”。作為教師的我們自然會把轉化“后進生”作為己任,其中不乏“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當然也會有“急風暴雨”。經過我們的耐心教育,也有一部分“后進生”會迎頭趕上的,但是也勢必會有軟硬不吃的“頑冥不化”者,在與他們的無數次“交鋒”后,許多教師不得不“退下陣來”。當我們教師決定放手的時候,也就預示著那個“后進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謂的“后進生”是因為各方面表現較差,常常在班級中遭人白眼。他們在同伴們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教師面前,更是覺得自愧。每天在課堂上,看著別人高舉的雙手,他們也渴望能像優秀的學生一樣,胸有成竹地回答問題,得到老師同學們或多或少的贊美的眼光。教師轉化一個“后進生”,是給同樣頭疼的父母雪中送炭,是給我們的社會積聚正能量,實際上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善舉。因而,我們教師首先要保證絕不放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會“破罐子破摔”。就像故事中的那位父親那樣,找到“破瓦罐”的優點加以充分利用,變廢為寶。
由此,我覺得對于“后進生”應該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培植他們的自信;二是努力回避直面他們的缺陷,保護他們的自尊;三是創設多種激勵渠道,促進他們的自勵。這樣我們才能讓“破罐子”發揮他們應有的價值,甚至生發出超乎尋常的特殊價值來。
如此,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新興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