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教學方法中,楊賢江先生的差別教育方法又讓我的課堂增添了亮點。差別教育不但滿足了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而且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最終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帶著成就感快樂地結束一堂課。以下就談談楊賢江先生的差別教育在其中一堂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
課堂情境實錄:課堂接近尾聲,進入了學生作品展示環節。我抽取了幾個已上交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學生看,并讓學生進行評價。
作品1:(圖略)
生1:這個房間布置基本完成了老師的要求,但是里面沙發等的擺放位置和我的不一樣。
生2:它的影子沒做好,脫節了。
作品2:(圖略)
生1:房間里東西好多,還有綠色植物,很豐富。
展示的作品中,幾乎每一個作品都不盡相同。
本實錄片段的教學內容來自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上第六課《給照片錦上添花——圖層的初步應用》。自從八年級教材改成PS和Flash之后,針對新教材的公開課也越來越多。這一課也是被多次選為公開課的對象之一。我也曾多次聆聽其他老師上的這堂課。在公開課上,有的教師以課文為藍本,遵照課文內容為學生上課,也有的教師選擇其他的素材,如故事性的夸父追日素材等。我在上這一課時,也曾按課文原汁原味地上下來。課堂上,經過教師的細致講授,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而且實際上,有了課本,有了課本提供的素材,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學完成這一課。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和講解對于那些學優生來說,只是重復了課本中的內容而已。而對于部分學習能力不是那么強的學生而言,老師講的似乎還不夠多一點,課本中的內容又深了點。在課堂的最終,展示學生作品這一環節,也似乎是一個個重復的畫面。學生看到了其他同學的作品,但每個作品和課本中的最終成品幾乎是一個樣子,體會不出一個“新”字。
楊賢江指出,沒有任何兩組學生“能以同等的速率進步,能以同樣的方法從事等量的課業,且獲得恰巧相類似的成績”。因此,他主張對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施以差別教育,并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這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根據他的這一思想,結合自己的課堂,我對教學素材和課堂任務進行了修改和再設計:
一、教學素材的選取基于課本,又跳出課本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平臺,我對教學素材進行了修改。本節課課文內容是將“小狗”和“公園”進行合成。我覺得若按書本中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制作,那么最終制作出來的學生作品比較單一,留給學生的創新空間也相當有限。于是我開始考慮選擇其他的素材。農村中學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素質上雖沒有城區學校的學生強,但對于風靡的QQ,卻也舐犢情深。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我試著在QQ中去尋找合適的素材。我發現很多人都比較喜歡玩QQ空間。以前的QQ空間里還有一個居室布置。于是我把素材定位在了自我空間布置上,一來,該素材的操作適合本課教學,中學生應該有了自己的小空間,對居室布置并不陌生;二來,讓學生自己布置自己的空間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發揮的平臺,最終形成的作品也不至于“被統一”。
二、給課堂任務分層,讓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選擇性地完成課堂任務
信息技術課一般都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課堂任務,并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大致得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設置課堂任務時,我采用了任務分層的方法,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不同的課堂任務,讓他們都能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設置分層任務時,把那些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確定為一個最基礎的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在基礎任務上再增加兩到三個更高要求的任務,可以是內容的增加,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創新等。在這堂課上,我把“在房間中添加床、沙發、燈,并制作沙發的影子”作為基礎任務,提高任務是:在房間內增加更多物品,如,電視機、電視柜、燈、地毯、綠色植物等,要求擺放合理。有了分層的任務,讓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分層,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了“完成課堂任務”的喜悅感。特別是在學生作品展示環節,大家看到的是精彩紛呈的作品,每個作品中都帶著學生自己的個性,還有些作品中,體現出了學生的創新,讓大家眼前一亮。這便是本文開頭的一幕。
楊賢江的“差別教育”給本堂課帶來的改革是明顯的。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堅持用他的教育思想來進行教學。一學期下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提高了,學習上兩極分化的現象縮小了。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在課后經常對我說:“老師,這節課,我這個也做出來了,那個也做出來了……”他們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驚喜不已?!安顒e教育”帶給我們的就是這種差別于之前的快樂結果。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勝山初級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