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生活素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
關鍵詞:生活;素材;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生活素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放飛心靈。
一、取材要生活化
教師如果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圓柱體”一課時的一個片段。
師:炎熱的夏天到了,要想馬上降溫,吃什么是最好的選擇?
師:是啊!如果在這樣的天氣里能吃上一根冷飲,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天我又去了,在選擇的時候卻犯了難,同學們能不能幫幫我?
師:(出示圖片)這兩個冷飲品牌、配料、價錢完全一樣,只是一個是長方體,一個是圓柱體。我應該選擇哪一個比較合算呢?
這樣教學,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數學問題,就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利用生活原型構建數學
課堂上只要教師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主動為被動,變怕學為樂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全身心地關注學生的生活,才能使數字化、符號化的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探研和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地在數學的天空中放飛自己的心靈。
(作者單位 河南省安陽市第一實驗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