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強調科學探究既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和實踐過程,又是主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實踐證明,教師科學、細致的指導,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經過深思熟慮
提問是一門藝術,課堂上教師的問題往往決定了學生探究的方向和思維的走向。教師要深入思考,提出的問題要盡可能小一點,盡可能提出“封閉性的問題”,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有利于學生沿著問題所指引的目標順利到達認知的彼岸。另外,教師要絞盡腦汁,在巧設情境中設疑布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真正實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新要求。
二、教師對學生觀察實驗的要求要非常明確
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實驗中的細節和要點,使科學探究朝著科學有效的方向進行。在指導學生做奧斯特實驗時,我就明確要求學生要觀察清楚小磁針通電之前、接通電流之時和斷開電流之后的偏轉情況。這樣學生就觀察到了小磁針通電前的靜止狀態,通電后的偏轉情況和斷電后的回轉現象。試想在這個環節中,我不進行任何提示,學生的觀察點就有可能停留在小磁針通電時動不動上,就不能為后面分析什么原因使小磁針發生了偏轉提供實驗依據,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仔細觀察的科學態度。
三、教師的指導要把握好時機
教師只有在學生實驗前溫馨提示,在學生觀察現象時深入引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指點,才能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否則,學生將會變成無頭的蒼蠅,事倍功半。在探究“紙(橫梁)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的實驗中,我就搶抓時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幫他們弄清怎樣控制這些條件,這樣學生就對如何操作實驗有了清晰的認識。當學生在實驗中發現二倍寬時放了五個墊圈就推測四倍寬時會超過五個時,我就提醒學生用不著每次都從第一個開始放,結果學生都從五個起步,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
提高科學課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一位科學教師每一節課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努力喚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力爭為學生創設一片自主探究學習的廣闊天地,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湖北省房縣姚坪鄉化口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