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導入在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導入藝術,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為順利展開課堂教學內容奠定基礎,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導入;情境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詩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于充滿幻想的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從小與詩為友,必定能陶冶學生的性情,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為他們的成長打下豐厚的精神文化底蘊。
一、故事激趣法
魯迅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能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入情入境。這是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緊扣所學古詩繪聲繪色地講述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就會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古詩上來。例如,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我講道:“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他非常愛旅游,他也很愛結交朋友,愛品美酒,不過正因為他的這些性格特點,他才被安徽涇縣的汪倫騙了,騙了之后他們還做了好朋友,這是怎么回事呢?”當時學生都很詫異,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就順勢往下講,“汪倫非常仰慕李白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不過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個精彩的開場,最能抓住觀眾的心,所以本課的導入,用小故事引出李白和汪倫,用這個有趣的故事,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學生為汪倫的狡辯開懷一笑中,牽出李白和汪倫的關注,對他們后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充滿期待,有這樣的學習期待,就點燃了他們學習古詩的熱情。
二、背景烘托法
許多古詩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我們不妨為學生提供與詩詞有關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習詩詞作知識鋪墊。如,在教學《示兒》一課時,我首先引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鋪墊全文基調,很自然地將陸游的詩句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于作者以及當時社會背景的了解。接著我飽含深情地說:“詩人陸游日夜盼望著宋王朝的軍隊能早日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統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這一盼就是七十一年,這時詩人已經八十六歲了,在他臨終之時,還沒有看到祖國統一,他無比悲傷失望地揮筆寫下了最了不起的遺囑:《示兒》。”史實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開朗,切身感受到了當時的時代背景。這種背景烘托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聯系生活法
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在教學《元日》這首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不久后,我們就要迎來大家都特別期盼的春節了,那你知道春節指的是農歷的哪一天嗎?其實這一天在古時候又叫做‘元日’,‘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做‘元日’。”“元日”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而“春節”是人們所共知的,以“春節”引入,不但學生感興趣,而且幫助學生理解了詩題。接著我又讓學生回憶春節是怎么過的,學生自然會說到幾種常見的慶祝方式,如,放鞭炮、吃年夜飯、貼對聯、喝酒慶祝等。本處設計讓學生說說現在人們怎么過春節,是為了接下來的理解詩意作鋪墊的,主要是為了幫他們理解詩中的“爆竹”“屠蘇”和“桃符”這幾處詞。其實從古至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說出了這些,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
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王泉根曾說:“愛詩懂詩從詩美藝術中汲取精神素養,這對于兒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的確,在兒童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開啟語言之門、培養文字感悟能力和豐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詩歌教學因此顯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學一篇詩歌是一種藝術創造,我將在詩歌教學中不斷創新,為他們從小種下詩歌般美好的心靈種子。
參考文獻:
張景明.古詩教學經驗匯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古林鎮蓓蕾小學)
編輯 魯翠紅